人民网
人民网>>文化>>本网原创

“小城故事多”系列报道

河南开封:千种风情何须说【3】

罗华 刘红 申宁 付长超 李东风 王玉兴 霍亚平 肖懿木
2016年08月19日08:18 | 来源:人民网
小字号

守持厚重的文化底蕴

虽然开封古城被黄河的泥沙埋了一次又一次,但千年的文化底蕴却越积越厚。文化的传承,缘于人们的默默坚守。

汴绣传承人王素花在工作室指导徒弟    霍亚平 摄

“一辈子都忙着穿针引线,现在手还灵活,但是眼睛有点吃力了。”在开封城东郊的一个小街里,已经82岁的王素花感慨时光的流逝。60多年的语不离绣,手不释针,让王素花已然成为汴绣的一个代表性符号。1990年,王素花退休后,在老同事的撺掇下,办起了“素花宋绣”。2008年,汴绣进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王素花本人也先后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我就是为着汴绣活着,大师就是个名称,是国家给我的,但最终还得靠你的真本事。我觉得我的担子很重,要认认真真地把这个技术传承下去,让很多人都学会汴绣,我就安心了。”

在离城区22公里的朱仙镇,同样也有一位老人在坚守。张连生老先生一边转着手中的刻刀,一边对记者说:“我刻木版年画50多年了,家传6代,祖祖辈辈300多年了。”朱仙镇的木版年画,诞生于唐,兴于宋,鼎盛于明,是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在朱仙镇,还有几十家木版年画作坊。如今,张老先生已经把木版年画的产业交给儿子打理,他则专心刻版、授徒。张老先生告诉记者,他现在带着十几个徒弟,“就在前几天,还招了一个意大利的美术专业研究生徒弟,现在就住在我家里。”

传承6代的朱仙镇木版年画艺人张连生在刻版    申宁 

开封大梁门城楼上有一个饮食文化博物馆,“馆主”叫孙润田,是个七代世居的“老开封”,一辈子在饮食公司工作,编过10本关于开封饮食的书,被当地人称为开封小吃的“活字典”。2006年,文化部《博物馆管理办法》出台,允许民办博物馆,老孙动了心。当时老孙已经收藏了一些东西,手里只有3万块钱,找了几个地方,感觉都不太靠谱。当时文物处的副处长听说他想办博物馆,就说“你上大梁门吧”,这让孙润田惊喜万分,忙着设计、布展。2007年,博物馆建起来了,不仅展出了老孙自己珍藏的历代酒器、茶具、餐具等实物,以及近代票证、书刊等200多件,还有亲戚朋友和老百姓捐的一部分实物。此外,还能看到对中华烹饪鼻祖商代伊尹的考据,对开封老字号民间餐馆、民间厨房的还原再现。

(责编:陈灿、黄维)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云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云台》主演谈如何解锁历史人物
  • 王千源:别丢掉,对表演的热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