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故事多”系列报道
河南开封:千种风情何须说
炎炎夏日,站在距河南开封市十几公里处的黄河黑岗口段,河水湍急却驯顺地向东奔流。人称“老开封”、10卷本《文化开封》丛书的主编高树田指着南边的土地对记者说,那下面就是开封城,现在的黄河大堤,早已经高高悬在了开封城上。历朝历代,开封一次次被洪水吞没,被泥沙埋藏,但开封人就是不搬走,找到老路再建,成了“城摞城”,自唐宋以降,连城市的中轴线都没有改变过。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开封,曾是中国古代都城美丽与繁荣的象征。物换星移,岁月如歌,走进开封,改革开放的印记无处不在,旧貌新颜的碰撞熠熠生辉。今日开封,犹如一位久违的新娘款款而来,妩媚而生动,古典而现代。
千年的美丽掩不住
开封“城摞城”新郑门遗址 刘红 摄
高树田所说的“城摞城”,现在已经被考古证实。走进开封“城摞城”新郑门遗址,将近2000平方米的展示区中,清代的鸡窝、元代的大缸、宋代的城墙砖出现在同一空间内,令人有穿越之感;而在一堵特意留出的关键柱上,宋金元明清各个朝代的地层堆积清晰可见,更像是一个巨大的年轮,述说着历史的沧桑。
新郑门是北宋东京城外城的四个城门之一。2008年,开封市改造城中村,新郑门位置正好在城中村内。机会来了,当地的考古工作者想通过挖掘新郑门遗址为北宋东京城考古找个突破口。在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后,2009年开始正式发掘。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中原考古研究所所长刘春迎,曾经是开封市文物工作队的负责人,直接参与了新郑门的考古挖掘。他说,“当时,还有很多人怀疑那个地方到底是不是新郑门。”第一年,首先挖出来几个清代的民居,但是在民居前面有一条比较主要的道路,道路是一层压一层的。“看到这个道路,我悬着的那颗心基本上放下了。因为城门中间肯定有道路,而且是一层一层的,从地表1米多深一直到10米多深全部是道路的堆积层,不同年代的路土层层相叠压,路土清理后还有清晰可见的车辙痕迹。再结合两边的城墙,可以断定那是新郑门,绝对不会错。”
考古发掘证明,在今天开封市的地下10余米处有战国时期魏国国都大梁城,距地面10米左右为唐代的汴州城,约8米处为北宋东京城,约6米处有金代汴京城,5米至6米处是明代开封城,3米深左右建有清代开封城,共包括3座国都、2座省城及1座中原重镇。叠压层次之多、规模之大,被考古学家认为在中国5000年文明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修复后的大梁门马道 付长超 摄
与“城摞城”密切相关的,就是开封的城墙。开封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区党工委书记韩满库告诉记者,开封现存城墙14.4公里长,平均高度近10米,为清代道光年间重修,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好的古城垣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已经修复开放了一部分城墙,未来考虑要将全部城墙修复贯通,开放旅游。
考古,让埋在地下的文物遗址重见天日,整修,让地上的文物重现光芒。那么,那些被黄土埋半截的古建筑又该如何保护利用?延庆观内的主体建筑玉皇阁,是元代大朝元万寿宫的遗物,已有近800年的历史,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于屡遭黄河水患,玉皇阁被泥沙淤埋近3米,面临地下水侵蚀、阁体裂缝扩大、恶化的风险。聪明的开封人想了一个好办法,从2008年到2010年,当地文物保护部门成功运用坑式静压桩托换顶升技术,将阁体整体抬升3.1米,使阁底层重见天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