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方区剪纸地图,荣获第26届国际制图大会“专家评审委员会其它地图类一等奖”(资料图片)
“这个地图好,可以当艺术品收藏”
2008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浒苔风波,成为张晶莉和李伟的事业拐点。
这一年,青岛承办北京奥运会帆船比赛。赛前两个月,沿海水域突然被浒苔大面积覆盖。这些水体富营养化的产物,呈草绿色,高出海面1米,犹如辽阔的草原,乍看蔚为大观,实则危害严重,不仅阻塞航道,还破坏海洋生态系统。青岛市政府动员数万军民、近千艘船只,日夜打捞、清理、拦截。
青岛勘测院领受任务:即时为指挥中心提供指挥用图,包括浒苔态势图、布防图。因浒苔随潮汐流动,图纸每天都要更换三四次。制图人员天天忙得像陀螺,夜夜加班到凌晨两三点。
但这些辛苦制作出来的地图,时效性却只有一天。一张张地图就这样浪费了,张晶莉和李伟心疼至极,能不能找到既省事、又节约的办法呢?从小常玩吸铁石的李伟灵机一动:“何不利用磁吸原理,做一幅磁吸地图?”
说干就干。他们找来一块薄铁板,将海域底图裱在铁板上,用形状各异的磁片代表浒苔、打捞船和其它布防要素。这样,根据浒苔的态势,指挥中心随时可拼出一幅新的布防图,机动性大大提高。磁吸地图送到指挥中心,几位市领导赞不绝口。
浒苔战役打完,市里提出,市领导经常外出办公、现场指挥,能否制作一些便于携带的地图,原来的挂图折叠起来太厚,而且极易折损,很不方便。
张晶莉和李伟赶紧商议,改为带有防水涂层的打印布。几天后,反馈又来了:“布艺图折的次数一多,容易掉墨,涂层还会脱落。”
李伟急中生智:“要不,换丝绸试试?”
很快,丝绸地图送到市领导手中。市长摩挲着丝绸图,满意地说:“嗯,这个地图好,可以当艺术品收藏了。”
透过丝绸地图和磁吸地图,张晶莉和李伟、赵孟远看到一个洞开的世界:地图,并不只是一堆数据和图形,而是一片有待开发的文化新天地!印着各种地图的披肩、丝巾、围巾、折扇、领带、箱包陆续制成,不断给人们带来惊喜。
李伟外表粗犷,却心细如发。一天,李伟路过一户农家,窗户上的一幅剪纸引起他的兴趣。画面上,两只喜鹊栖息在枝头,正亲昵地相依相偎。他突发灵感,兴冲冲地对张晶莉说:“我们能不能搞一个剪纸地图?”
制图专业出身的张晶莉沉吟道:“制图是一门非常严谨的学科,其精度、画法、用色都有严格规定,比如说用色,水系用蓝色,草地用绿色,山地用棕色,注记用黑色,这些用色很严谨,也很规范。剪纸的颜色单一,用于制图会不会不伦不类?”
李伟不死心,说:“这样吧,我先和设计人员试试,说不定,也是一种创新呢。”
动起手后,他们才知道难度之大:纸张太薄,力道必须适中,轻了重了都不行;剪地图不像剪传统花草,上面既有道路、河流、山川,其走向必须准确无误,同时还有汉字,横折竖弯,点、线、面结合难度非常大;剪纸地图既要有观赏性,也要有实用性,清晰度必须高,技术难度不容小觑。
从构思到出图,花了两年多时间。2012年,一幅以青岛市四方区为主体的剪纸地图终于大功告成。这幅作品长37厘米、宽32厘米,居中是四方区域图,右上角装饰着“福”字窗花,另3个角上分别是舞龙、童子击鼓和燃放爆竹,呈现的是四方区传统民俗文化“糖球会”的场景。作品完全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地图概念:说它是地图吧,一色的大红;说它不是地图吧,路名地貌一目了然,又分明是地图模样。
2013年9月,院长张志华赴德国德累斯顿参加第二十六届国际地图制图大会。在35个国家和地区的529件作品中,《四方区剪纸地图》脱颖而出,荣获专家评审委员会其它地图类一等奖。评审委员会给予的颁奖词是:“关于传统中国民间艺术的制图应用,非常惊奇和精致。”
漫游崂山手绘地图(资料图片)
把地图的文化“味道”做出来
2011年10月,青岛勘测院搬入新大楼。一楼大厅左侧场地还空着,张晶莉和李伟打起了这块场地的主意:办个展览厅。
时任院长郑生春舍不得:“我留着做院史展呢。下个月,咱们要承办全国测绘系统管理会议,让各地同行了解咱们院的辉煌历史。你们可以在展厅外面挂几幅图。”
张晶莉和李伟不甘心,三番两次去磨。“要不你们先展着,如果没人看,就撤。”郑生春让了一步。
布展期间,郑生春每天都要拐进去看两眼。这天,李伟正在布置前言板。郑生春念起前言:“现在展示的是我们自主研发的部分地图产品,大部分在国内外都是绝无仅有。希望我们的创新能为今后地图产业的发展提供新思路。我们的目标是‘做中国一流的地图产品研发基地’……”
“咦,”他指指前言板,“‘做中国一流的地图产品研发基地’?这句话不妥,口气太大了。”
“这有什么呀,这是我们的目标,目标当然要远大些。”李伟乐了。
郑生春不吭声,背着手出门,过会儿又背着手进来,“这个话能不能说得谦虚点?这是全国的会,各地同行都要来看,话说大了,别人会笑话的。”
李伟认真地说:“不用谦虚,咱们已经是全国最好的。有绝对把握。”
郑生春还是心怀忐忑。
没想到,会议当天,与会者一进展厅,一片惊叹,久久不肯离开。郑生春如释重负,乐得嘴角咧到了耳根。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教授刘玉峰讲授地图文化课程。在他印象中,国内的地图文化还停留在书本上。起初,地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家耀向他推荐青岛勘测院的地图文化产品,他不以为意,直到亲眼见证才心服口服。
“文化创意新颖、有特色,是青岛勘测院地图文化产品的最大亮点。普通的日常物品,因融入地图元素而具有了文化品位。物质享受与精神享受在巧妙的文化切入点上融为一体,有的让人耳目一新,有的让人怦然心动。”刘玉峰说。
以青岛勘测院的“名人故居系列折扇”为例,地图采用绘画写意风格,表现手法恰切,看上去既是地图也是山水画。无论艺术气息还是文化韵味,都恰恰吻合了折扇用于文人把玩的古意。
在刘玉峰看来,地图文化产品古已有之,并非新生事物,“嘉庆十五年绘制的《大清万年一统地理全图》,其24屏幅的结构式样,就是作者为该图兼具装饰功能特意设计的;再如美国国会图书馆藏有一把清代地图折扇,扇面分别为《大清一统天地全图》和《天文星象图》,可谓纯正的地图文化产品。”
但是,要把地图的文化“味道”做出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展厅刚对外开放时,门口贴着一张告示:禁止照相。这是张晶莉的“小心眼”:怕别人模仿。后来,她逐渐意识到,不能太小气,要想做大做强,参与的单位越多越好,于是撤掉告示,任由客人拍照,还制成宣传册免费赠送。
张晶莉发现一个有趣现象:很多外地同行来学习后,信心满满而归,撸起袖子准备大干一场,却都以失败告终,转而寻求与青岛勘测院合作。“设计出几款产品或许不难,但要向深层次发展却很难。”她说,“我们已经有了10余年的积累,这种积累既是对地图文化的理解认识,也是在人才、团队合作、经验、研究方向等方面的积累。”
“不是说把地图印到某件物品上就是文化创意,而是要看二者的文化内涵是否相融。如果生拉硬扯,反而会失去美感、不伦不类。”山东省社科院文化研究所研究员汪霏霏认为,不少文化创意产品昙花一现,往往是因为过于关注形式上的模仿、改造,却忽视了文化内核。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