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出席在瑞典最后一場活動:談文學、談自己、談狐狸精--文化--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本網原創

莫言出席在瑞典最后一場活動:談文學、談自己、談狐狸精

2012年12月13日08:25    來源:人民網-文化頻道    手機看新聞
讀書會現場 劉仲華攝
讀書會現場 劉仲華攝 

人民網斯德哥爾摩12月13日電 (記者劉仲華)莫言12日晚來到斯德哥爾摩的皇家話劇院,出席他來瑞典領獎的最后一場公開活動。根據傳統,每年皇家話劇院都會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來大劇院與觀眾交流。當晚的讀書見面會嘉賓包括莫言作品的瑞典語翻譯陳安娜和瑞典電台前駐華記者漢娜·桑伯格。

舞台背景由紅白相間的高密剪紙組成。嘉賓們在台上與莫言交流文學心得,間歇7名劇院演員們用瑞典語朗誦莫言作品。莫言說,諾貝爾獎確實是很重要的獎項,得獎后他的生活都發生了改變。但最重要的是,自己對自己的認識還很清醒,自己的本質沒有任何變化,會更加努力的寫作。

陳安娜問,你寫小說非常快,《生死疲勞》寫了43天,我翻譯卻用了6年。你寫作是夠構思好了再動筆,還是邊寫邊構思?莫言回答,有的小說構思成熟了再寫,有的則是有個大概想法,很多精彩細節從寫作過程中產生出來。《天堂蒜苔之歌》屬於后者。小說的故事原型是我的故鄉山東發生過的事。我看到報道很生氣,拿起筆來就把它寫成了一篇小說。寫作中,我不是冷眼旁觀,而是喜歡把自己置身於故事中。在寫《生死疲勞》時,我索性讓莫言自己跳進小說裡成為一個角色。但小說裡的和現實中的我不是一個人,他既是我也不是我。小說裡的莫言沒什麼優點,現實中的莫言優點還是很多的。

莫言談到高密和瑞典的淵源,12日下午和一個瑞典傳教士的女兒聊天,發現她雖然是瑞典人,卻一口高密話,一問她雖父母在山東傳教,長到17歲才回到瑞典。我的小說裡有個瑞典傳教士的角色,當時中國有人批評我,說我為了得諾貝爾文學獎,所以寫了個瑞典傳教士。但確有瑞典傳教士在我的家鄉傳教。這就是故事的背景。

談到小說中的動物,莫言說,狐狸在家鄉人的心中,是非常神秘的動物,其傳說、神話非常多。《聊齋志異》中就有很多狐狸變美女的故事。現在男人說女人是狐狸精是在贊美她漂亮、有魅力,女人罵另一個女人是狐狸精,說明是嫉妒她。和我同台做節目的實際上有很多狐狸精。我小說中寫狐狸很少正面描寫,我隻在少年時遠遠地見過一隻狐狸,我真正見狐狸是2005年在北海道,那隻狐狸像狗一樣不怕生人,會吃我手中的香腸,一下打破了我對狐狸的神秘感。

談到小說中人物的原型,莫言說,《天堂蒜苔之歌》裡被撞死的農民是我的一個叔叔,當時撞死他的是個沒有駕照、替我一個當干部的遠方親戚開車的司機。我知道這事時,非常生氣,想要替我叔叔討個公道。現在寶馬車撞人的報道不少,但是其他牌子車撞人的也有,但是誰要站在開寶馬車的人的立場上為其辯護,會被口水淹沒死。這是一種仇富心理。未必所有開寶馬車的都是壞人。有錢人中確實有壞人,但並非所有有錢人都是壞人,中西方都一樣。因此發生寶馬撞人事故時,要具體分析,是否違反了交通規則。

自12月6日抵達瑞典以來,在一周之內莫言出席大小活動10多場。13日下午,他和親友們將離開瑞典回國,結束此次諾貝爾獎之旅。

 

【獨家專題】莫言赴瑞典受領諾貝爾文學獎

【獨家】中國作家莫言獲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

直擊莫言頒獎現場:

 

讀書會現場 劉仲華攝
讀書會現場 劉仲華攝 
(責任編輯:溫璐、許心怡)

相關專題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