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興自古以來被稱為帝鄉佛國,就是因為曾經出了一個生於寺廟、長於寺廟,開創陳朝一代霸業的陳高祖陳霸先,做了皇帝之后的陳霸先依然醉心佛理,他“敬佛順民”的思想,奠定了他“平民皇帝”的基礎。
現如今,在長興經濟技術開發區內一座佔地150畝,投入2億元的陳武帝故宮已經和大家見面,恢弘的大殿,能相互連通的回廊,庄嚴的紅漆柱,厚重的青石板,還有池塘邊造型古朴的路燈,無一不昭示著人們對陳武帝文化的敬重和感懷。除此之外,聖井、古石碑、古石像等也保存完好,可惜的是聖井邊陳武帝手植的銀杏樹,在上世紀60年代被人盜走,讓來參觀的人唏噓不已。
為了更好地發揚陳武帝文化,長興經濟技術開發區還根據下箬馬燈這一傳統民俗活動,專門從杭州請來編舞老師,根據陳武帝打天下時的戰火歲月重新編排舞蹈,還購買、制作了盔甲、馬匹等道具,讓人們可以一邊欣賞傳統民俗,一邊了解帝鄉佛園文化。
在做好陳武帝文化的保護和發揚的同時,開發區還深入挖掘民間文化。在白溪居委會,大部分的村民都姓朱,考究之下,他們竟都是南宋大文學家朱熹的后人,此地還有重修的朱氏宗祠。
朱姓系中華十四大姓氏之一。度譜分牒,千年滄桑,繁衍生息,成為望族。朱氏宗祠始建於南宋端平年間,那時候,朱熹的孫子朱鈺曾任長興縣令,卸任后就在白溪定居。后來,朱氏宗祠幾經修繕,在2005年被公布為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之后,縣政府還投資260萬元進行全面維修。
現在的朱氏宗祠外,高高的刻碑上有“德修”、“道凝”四個大字,木質的柵欄,具有歷史年代的雕花,還有近半米高的門檻,讓人一看就頓生敬畏之心。也正是由於對先祖的敬畏和愛戴,朱氏宗祠在經過七百多年的風風雨雨之后,依然傲然挺立,為后世子孫留下寶貴的精神財富。
朱氏宗祠不但彰顯了朱熹在程朱理學上的成就,還積澱了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源遠流長,是研究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載體,對於弘揚民族文化和傳統文化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編后話:有著1700多年歷史的長興,人文薈萃,文化源遠流長,在這1430平方公裡的土地上,獨特的地理位置蘊藏著豐富的文化特質,千年顧諸紫筍茶、林城獅舞百葉龍、十番鑼鼓旱船調……勾勒出一幅鮮明的文化地圖,成為長興人的文化財富。《文化地圖》系列報道,到今天暫時告一段落,但衷心地希望,長興文化能凝成一股強大的精神力量,為建設“太湖望縣、錦繡長興”注入新的動力。
來源:長興新聞網
(來源:中國經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