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再囧途之泰囧》自上映以來,創下多個票房紀錄。截至目前,票房累計達12.36億元,觀影人次累計超過3800萬人次,不僅成為首部票房破10億元的國產電影,更一舉超過《阿凡達》等進口3D大片,提振了國產電影創作的信心。
除電影檔期差異、經濟學上慰藉型消費“口紅效應”等難以復制的偶然因素外,“泰囧”成功的背后,蘊藏了能讓國產電影走出困境的三個啟示。
啟示一:藝術創作不靠“靈感”靠規律
與以往的賀歲片不同,“泰囧”的最大特點是找到了自己的類型公路喜劇。“作為一種典型的喜劇類型,公路喜劇有著成熟的藝術規律和制作范例,在創作前,我們幾乎研究過《午夜狂奔》等國內外全部經典的同類片。”“泰囧”編劇束煥談到,我們嚴格遵循這種類型片的創作規律。
比如,採用“故事路線圖”等方法進行創作,用一個時間軸、一個人物關系軸,依據電影的時間長度把“起伏跌宕”用圖標的方式畫出來。比如第60分鐘,必須是情緒最低谷的時候,並在相應的時間點設置“橋段”,保障觀眾有輕鬆、有狂喜,還有休息的時間,從頭笑到尾又不覺得累。“這種創作的方式與好萊塢電影相似,已經不是傳統的靠靈感而創作,而是靠技巧,是個故事生產的流水線。”
在營銷方面,與傳統的“海報”“易拉寶”等宣傳方式不同,“泰囧”採取了更具有針對性的營銷,制作了先導預告、增強版預告、驚喜版預告等5個版本,還有30個版本的海報並在70多個城市專門部署了發行人員。這種“專業化”的宣傳團隊是現代電影發行的規律。
“人物關系、喜劇橋段的設置都非常細致、量化。這種因循規律的創作手法保障了作品質量的穩定性、適合觀眾的口味,更像是一個大眾的文化產品。不是靠"個人的靈感",而是在一個流水線上生產產品。”束煥說。
啟示二:電影導演不靠“大腕兒”靠新秀
作為一部投資不到3000萬元的中小成本電影,《人再囧途之泰囧》沒有“大牌”導演、演員的票房保障。在電影出品人、光線傳媒董事長王長田看來,培養新導演、新演員,正是中國電影未來發展的方向。
《瘋狂的石頭》《失戀三十三天》等近年來每年都有的國產片“黑馬”告訴我們,觀眾認可中小成本電影帶來“新鮮氣息”。王長田說,在我的名單上有100多個新秀導演,其中大部分是香港導演,但徐崢取得的成功証明,演員也可以向導演身份轉變,“吳秀波、鄧超、黃渤都非常有自己的想法,以后這些演員都可能成為導演。”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知名評論家張頤武認為,中國電影導演到了更新換代的時候。隨著“90后”年輕觀眾群體的出現,口味出現了變化,而非原來清一色地愛看“大片”。風格迥異、多姿多彩的中小成本電影,受到廣大觀眾特別是青年觀眾青睞和熱捧,更多的新生力量導演有機會崛起。
“"泰囧"讓我們看到了驚喜,觀眾去影院不只是去看"大明星"。遵循電影規律進行創作、遵循市場規律宣傳的道路行得通,這讓我們充滿信心。”束煥說。
啟示三:電影觀眾趣味走向“平民敘事”
“泰囧”中出現的一些夸張、自嘲的橋段是否“惡俗”?知名影評人周黎明將其視為平民敘事的成功,“這是一部通俗的影片,但主創人員對商業類型片研究透徹,喜劇橋段密集,一點都沒有粗制濫造”。
束煥認為,電影中徐崢和王寶強扮演的兩個人物分別代表了中國普遍的兩類人群:外表光鮮、實際生活和心理壓力巨大的中產階級,有夢想、內心強大的草根階層。張頤武認為,“泰囧”敏銳地抓住了當下中產階層的“高富帥”和“80后、90后屌絲”的精神狀態。影片凸顯了當下中國的焦慮和困擾,展現出日常生活中對於“幸福感”的渴望,令廣大觀眾產生了共鳴。
“與《1942》等嚴肅題材不同,"泰囧"是一部商業喜劇片,必然能夠吸引更多的觀眾,兩者是不同類型的電影,放在一起對比是不合適的。”北京電影學院電影史教授、著名影評家王海洲說,過去我們的國產電影,常常以知識分子的視角“俯視”創作,這是一種精英化的敘事方式。從“泰囧”的成功上,我們看到更加簡單直接、接地氣的“平民敘事”成為當下觀眾的趣味所在。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