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諜戰電影還要潛伏多久?曾經輝煌而今求變--文化--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媒體聯播

國產諜戰電影還要潛伏多久?曾經輝煌而今求變

楊蓮潔

2013年01月23日08:47    來源:北京晨報    手機看新聞

 

  從類型電影的角度來看,諜戰片是類型電影的一個大系,隻不過這一類型在中國內地電影市場沒有得到充分的發展,一直處於半紅不紫的狀態。當好萊塢出品了《卡薩布蘭卡》這一經典時,國內尚有《永不消逝的電波》給觀眾留下印象。而當《007》、《碟中諜》、《諜影重重》漸成系列時,諜戰片已在內地消失殆盡。直到近年才有《風聲》、《東風雨》、《聽風者》三部諜戰電影相繼問世。然而,三部之中隻有《風聲》叫好又叫座,《東風雨》和《聽風者》都引來質疑聲一片。與之形成對比的,是諜戰在電視熒屏上的呼風喚雨。《暗算》、《潛伏》、《黎明之前》等諜戰電視劇都掀起了收視熱潮甚至成為社會熱點。可見,觀眾一直喜歡看諜戰,或許只是電影人還沒有找對啟動的“開關”。

  曾經輝煌 而今求變

  在那個一張電影票賣3毛錢的年代,《保密局的槍聲》創下了6億人次觀影、票房1.8億的“影史神話”。

  1949年之后,諜戰題材電影一度佔據了銀幕的半壁江山。很多老觀眾至今還能如數家珍地憶起那些片名:《冰山上的來客》、《羊城暗哨》、《神秘的旅伴》、《永不消逝的電波》……此后諜戰片雖然和其他類型片一起沉寂了十年,但改革開放之后依然有優秀的作品問世。1979年上映的諜戰電影《保密局的槍聲》,改編自呂錚小說《戰斗在敵人的心臟裡》,講述了我黨地下工作者為爭取上海解放,在敵人內部獲取情報的故事。該片拍攝成本隻有幾十萬元,上映后卻在全國引發極大轟動。在那個一張電影票賣3毛錢的年代,《保密局的槍聲》創下了6億人次觀影、票房1.8億元的“影史神話”。

  輝煌過后,諜戰電影陷入低谷,近年來才再度冒頭。陳國富和高群書聯合執導的《風聲》、柳雲龍自導自演的《東風雨》以及麥兆輝、庄文強聯合執導的《聽風者》相繼上映。相較於以前諜戰片的黑白分明,這三部諜戰片用了更多的筆墨刻畫人物的內心,竭力避免給觀眾留下“臉譜化”的印象。為了達到這一目的,這三部影片都融入了其他類型片的特點。影評人曾子航就認為,《風聲》是諜戰片與監獄片的嫁接,而《東風雨》則是諜戰片與文藝片的嫁接。至於《聽風者》,在很多觀眾眼中它更像是愛情片與諜戰片的嫁接。

  諜戰三部 越走越偏

  諜戰片難拍,因為拍諜戰難免涉及政治,一旦處理不好就會出問題。而《東風雨》和《聽風者》,離危險的諜戰越來越遠,離安全的愛情和文藝越來越近。

  避免人物“臉譜化”的方向並沒有錯,只是每部電影實施的效果各不相同。《風聲》在封閉的“裘庄”裡用各種酷刑把每個人物逼到極致,以此制造尖銳的戲劇沖突。雖然片中對酷刑的描述被認為過於血腥,但影片整體上還是得到了觀眾的認同,甚至有影評人將《風聲》稱作是內地諜戰電影的裡程碑。本以為《風聲》過后,銀幕會掀起一輪諜戰高潮。事實並非如此。諜戰片難拍,因為拍諜戰難免涉及政治,一旦處理不好就會出問題,需要導演具備走鋼絲的技巧,能在滿足觀眾與滿足審查之間找到平衡點。《風聲》之后的《東風雨》和《聽風者》,在類型上都越走越偏,離危險的諜戰越來越遠,離安全的愛情和文藝越來越近。

  《東風雨》講述多方間諜在上海灘的較量,強調間諜在任務與愛情之間的糾結。開頭十分鐘倒是諜戰味兒十足,之后敘事就顯得線索過於復雜、節奏過於緩慢,還間雜了了大量帶詩意的暗語和對白。以至於很多觀眾反映該片沒有想象中諜戰片的緊張刺激,而是太過文藝,令人昏昏欲睡。《聽風者》更是缺乏諜戰的懸疑感,全片都在展示周迅、梁朝偉、王學兵、范曉萱四個人之間的各種感情糾葛,難怪被觀眾認為是一部披著諜戰外衣的愛情片。

  熒屏取經 學點什麼

  “快速的鏡頭切換、不斷倒敘、反轉的情節逼近以及大量純偵破技術的真實再現,拋下無數誘人的魚餌,勾著觀眾的好奇心直到劇終。”

  同樣是諜戰題材,大銀幕的作品半紅不紫,諜戰電視劇卻紅透半邊天。柳雲龍執導的諜戰電影《東風雨》雖然褒貶不一,算不上成功,但他此前執導的根據麥家小說改編的電視劇《暗算》卻備受歡迎﹔孫紅雷和姚晨主演的諜戰劇《潛伏》更是掀起了收視熱潮並成為社會熱點話題,被各種解讀。姚晨也憑借該劇一舉擺脫了“郭芙蓉”的形象,開始逐步成為一線女星﹔此后的《黎明之前》、《夜幕下的哈爾濱》等諜戰劇,雖然不如《潛伏》、《暗算》那麼叫好叫座,也稱得上中規中矩。

  諜戰題材電視劇,的確有值得電影界學習和借鑒之處。正如《風聲》的導演陳國富所說,觀眾一看到“諜戰”兩個字,首先想到的就是緊張、懸疑、動作。而諜報工作本身就很有戲劇性。這中間不止要斗力、斗勇,還要斗智、斗操守。諜戰題材的影視作品,隻要把這種戲劇性展現出來,就能吸引觀眾。電影導演往往有強烈的自我表達意識,而這種自我表達往往與觀眾的需求不一致。結果就是導演的自我意識帶著整部電影的風格往文藝的方向越走越偏。在這方面,電視劇導演更加注重觀眾。《黎明之前》的導演劉江就表示,他特別留意到追捧美劇的觀眾的視聽習慣,並試圖在電視劇中予以滿足:“快速的鏡頭切換、不斷倒敘、反轉的情節逼近以及大量純偵破技術的真實再現,拋下無數誘人的魚餌,勾著觀眾的好奇心直到劇終。”(記者 楊蓮潔)

(責任編輯:實習生覃巧雲、許心怡)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