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爾號2》劇照。
動畫電影《喜羊羊與灰太狼5》劇照。
《巴啦啦小魔仙》劇照。
今年寒假檔動畫片數量之多創歷史之最。《喜羊羊》系列大電影第五部《喜羊羊與灰太狼5》、《綠林大冒險》、《波魯魯冰雪大冒險》率先上映,《洛克王國2》、《巴啦啦小魔仙》緊隨其后,登陸院線,春節檔還將有《我的老婆是隻貓》等動畫片公映。《喜羊羊5》目前票房已突破9000萬元,但較上年成績有所下滑。《洛克王國2》首日票房收獲1200萬元,成績不錯。有趣的是,影院裡既有孩子的笑聲,也有家長的鼾聲,一些陪孩子觀影的家長坦承:“這次又睡著了。”雖然寒假期間國產動畫片相當豐富,但合家歡式動畫片仍難得一見,且品質粗糙,不少陪看的家長連呼受不了。國產動畫片如何擺脫低幼思維,開拓成人動畫市場,成為當前國產動畫產業亟待解決的難題。
1
10歲孩子已覺影片“幼稚”
今年寒假上映的動畫片,大部分都有品牌基礎和影響力。《喜羊羊》系列經過多年歷練,已成為寒假檔最受小朋友喜愛的動畫片。《洛克王國2》脫胎於網絡游戲,繼去年《洛克王國聖龍騎士》之后,此次續集趕在1月底上映。《巴啦啦小魔仙》則脫胎於電視動畫片,該品牌曾在200多個電視台播出,僅央視就播過十幾次,而且收視率很高,5年時間就積聚了近2億粉絲受眾。《綠林大冒險》則由“超蛙戰士”系列原班人馬打造。
不過,雖然孩子們在影院裡看到喜愛的卡通形象時興奮地大叫,許多父母卻表示看不下去。近日,記者走訪京城多家影院,發現一些家長直接把孩子送到檢票口,看著孩子走進影廳看電影,自己卻在影院大堂坐等,直到一個半小時影片結束之后再接孩子離開。40歲的張先生很無奈地說:“我對這些動畫片真是一點兒也看不來,就是孩子喜歡,現在電影票好幾十塊錢一張,我進去也是浪費,就讓孩子自己進去看吧。”
在中關村金逸影城放映《巴啦啦小魔仙》的影廳裡,記者看到一些家長雖然在陪孩子看電影,但觀影過程中一直在用手機玩游戲或者網聊,有的干脆看手機電影,自始至終都沒怎麼抬頭。一些覺得疲憊的家長甚至打起盹兒來,就差沒有發出鼾聲。另有一些家長在整個電影放映期間幾進幾出,抽根煙,上個廁所,出去溜達一會兒,總之,壓根兒就沒想正經看電影。認真陪孩子看電影的家長,在整個影廳內屈指可數。
選擇看這些動畫片的觀眾大多在10歲以內,再大一些的孩子對這類影片已經不感興趣。據金逸影城售票員介紹,這幾天來觀看《喜羊羊5》的孩子普遍年齡都比較小,大的不過七八歲,小的隻有四五歲,稍大一點兒的會選擇《洛克王國2》和《巴啦啦小魔仙》,年齡再大一點兒就喜歡看《雲圖》、《007:大破天幕殺機》這類好萊塢大片了。家住石景山區的10歲小姑娘林欣欣已看過兩部“喜羊羊”,她表示,今年已沒有再看的必要,這種電影“太幼稚”,“劇情太沒意思了,不管怎麼演,灰太狼永遠吃不到羊,喜羊羊永遠能贏。那麼多集都一樣,沒勁,隻能騙騙小孩子。”
14歲的初中生高博看完《洛克王國2》,對影片不太滿意。“這部片子的畫面不行,那些動作場面沒有立體感,很平面化。”他還連連夸贊歐美和日本的動畫片,“你看《冰河世紀》、《馬達加斯加》的那種感覺,片中動物身上的皮毛都能展現得很清楚,一動起來就像活的一樣,咱們怎麼就做不出來呢?就算比不上歐美,你看日本那種平面動畫,《名偵探柯南》的人物造型多美,動作場面也很真實,特有震撼力。”相比之下,成人觀眾對“喜羊羊”這類國產動畫片就批評得更厲害了。“內容亂七八糟,情節毫無章法,你們管這個東西也叫電影?”中國動畫學會研究部副主任宋磊看完《喜羊羊5》后如此批評。
2
電視、網游為低幼動畫助力
近期上映的國產動畫片,主要改編自電視動畫和網絡游戲,也利用各自的特點吸引小觀眾。《喜羊羊》的工作人員在影院派發喜氣洋洋的彩色挂歷。《洛克王國2》改編自騰訊同名網絡社區,首日觀影的小朋友很多都是網絡社區的忠實小粉絲,隨電影票派發積分卡,可以讓小觀眾在網絡社區充值積分。《巴啦啦小魔仙》也利用了同名電視品牌效應,影院中的營銷員主要是10歲左右的小女孩,身著魔仙禮服向到場的小朋友們贈送動畫貼紙和魔仙鉛筆。
實際上,正是當年“喜羊羊”系列的成功,導致主打低幼觀眾的國產動畫片扎堆興起,要麼借力於電視動畫,要麼借力於網游玩家助推電影票房。“最先火起來的‘喜羊羊’系列,先做簡單的電視動畫,通過設計羊和狼這樣一個主題情節展開故事。這種模式確實成功了,塑造了一個品牌,也獲得了很好的票房成績,帶動了中國動畫電影整個產業的發展。”動畫導演王雲飛說,但這也是個有利有弊的雙刃劍,功過參半。正因為“喜羊羊”系列專攻兒童市場,情節設計相對簡單幼稚,這個榜樣就向人們傳達了一個印象——國產動畫電影都是這樣的,就是給小孩看的,相對幼稚,也就是所謂“低幼”。
“從電視劇或者網絡游戲轉化而來拍電影,這種模式本身是值得肯定的。”上海影協副主席石川認為,要形成一個動畫品牌就要有系列產品,像日、韓、歐美,一般最先進入市場的都是漫畫書,這是低成本產品,賠了就賠了,投資很小。后來可能會發展成電腦游戲或其他衍生產品,比如電視劇﹔再到后來才衍生出電影,這是高端產品,風險也最大。“這種模式可以最大程度地規避電影動畫片的市場風險,現在國內也開始走這條路。”他舉例,像《賽爾號》、《洛克王國》,小孩子一聽名字就特別熟悉,影院很多陌生的東西他們未必會去看,但是這種熟悉的品牌卻具有號召力。
專家們認為,通過電視動畫或者網絡游戲改編動畫電影,這種模式是可持續的,只是當下出了問題。“關鍵還是內容,模式只是用來賺錢的,內容才是樹立和傳播口碑的關鍵。否則,模式再好,內容觀眾不買賬,也沒有用。”王雲飛直言不諱。如今,《喜羊羊5》開始出現票房疲軟,原因就在於它的內容太乏力了,過於幼稚簡單。北京電影學院教授劉軍也認為,現在動畫片愛炫3D電影,而《喜羊羊5》還是傳統2D電影,動畫人物形象都是平面的,不僅故事情節沒有創新,技術上也相對落后,所以就給觀眾帶來了審美疲勞和消費疲勞。
北京電影學院動畫學院院長孫立軍更是不客氣地說,今年扎堆改編電視動畫和網游的動畫片,凸顯出大家急功近利的心態,搶摘不成熟的市場果實。“《喜羊羊5》、《洛克王國2》都是從電視動畫、網游衍生出來的,動畫電影只是附屬品,不是真正原創的動畫片,隻能吸引低幼孩子進影院。”他還指出,這些動畫片基本上是一年推出一部,而一年制作一部優質動畫片,時間顯然太短,不符合創作規律,不可能是高質量的,心態上就比較浮躁。
3
低幼低成本 風險或更低
國內動畫片流行低幼模式,很多從業者說起來頗覺無奈。據《巴啦啦小魔仙》的制片人張麗仙透露,這個影片的劇本原計劃要做一年,特效制作費也很高,但迫於投資壓力,就砍掉了一半劇情。“投資方覺得,中小學生觀眾不太注意特效戲,經費又有限,上映檔期還要趕春節檔,就把特效戲減少了。”她毫不諱言,國內動畫片還是快餐式的東西,一時半會兒改變不了。
相對於真人扮演的電影,動畫電影制作周期比較長,制作成本也比較高。如果做成人化、故事更加復雜的動畫電影,就需要更大的投資,更高水平的技術,也有很大的市場風險。據石川介紹,現在的動畫片制作價格和市場售價“倒挂”現象太厲害,風險太大了。“一分鐘就是一萬元的制作成本,賣出去就變成了幾百塊錢,這誰也不願意做。”正由於動畫片風險太高,大家都在壓縮成本,導致粗制濫造的低幼影片層出不窮。
像《喜羊羊》系列、《洛克王國》、《賽爾號》這類動畫片,制作成本都不很高,根本不怕虧錢。“他們這麼算這筆賬,能有多少玩游戲的孩子去看電影,會收回多少票房,就按照這個標准去拍動畫片,創作成本肯定比較低。”青青樹動漫公司經理武寒青說,這類動畫片唯一的標准就是賺錢,在商業運作上是成功的,但在藝術上沒有什麼價值。
事實上,大家都覺得兒童觀眾好應付,沒必要把動畫片做得那麼精良,使得影片品質普遍低下。“低齡化的動畫形象很簡單,一目了然,對細節要求不高。但合家歡動畫就要求畫面有大量細節,人物性格也不能太簡單。”孫立軍舉例,比如喜羊羊的動畫形象隻有十個左右口型,但功夫熊貓的口型有上百個,毛發也做得特別細致,當然,耗費的成本也就更高。
為了降低投資風險,很多動漫公司還想方設法去享受政府補貼。目前,很多動畫片在電視裡播出后就會領到政府補貼,而“低幼化”電影制作起來成本和技術都更低,而且更容易得到政府資助。“前兩年你生產的動畫片在央視播放,一分鐘能獎勵幾千元,導致動漫公司就用這個價格去做動畫,但這種價格根本做不出好東西。”武寒青說,很多公司做動畫其實是由政府來買單,市場上能賺多少算多少,不敢冒風險。靠著地方政府的扶持政策,拿著補貼過日子,這不是一個市場行為,所以,影片質量必然很差。
除了改編電視動畫、網游,國內缺少原創動畫片,還源於對動畫觀眾群缺乏信心。“大家都去拍低幼化的動畫電影,也是因為對市場感到迷茫。動畫片的主流觀眾是誰,現在不知道。一般的成人電影,通過市場調查、媒體抽樣,慢慢就摸准了。像《泰囧》的觀眾群平均年齡為22.5歲,以90后為主。但是,動畫片當前的觀眾年齡段到底是多少,大家搞不清楚。”石川解釋,現在很多投資人對於市場規律還沒有掌握,好像隻有投拍低幼動畫片才心裡有底。
4
合家歡動畫處於拓荒階段
青青樹動漫公司推出《魁拔》動畫片系列,主打青少年觀眾群體,結果很多業內朋友都勸武寒青,說中國動畫片都是給孩子看的,成人動畫賣不出去。“我們覺得青春觀眾群有市場潛力,只是國內缺少動畫產品吸引他們。我們願意做國產成人動畫的拓荒者,一開始就決定做主流商業動畫片,目標觀眾是看過國際一流動畫片的青少年觀眾,他們對低幼動畫不滿足,喜歡熱血、冒險類題材。”據她介紹,《魁拔》系列就想做中國版“哈利·波特”,伴隨青少年觀眾成長,即使他們到了四五十歲,想起看過的這部動畫片仍然覺得不丟人。
曾推出過動畫片《兔俠傳奇》的導演孫立軍認為,要是一味推出《喜羊羊》、《洛克王國》這樣的低幼動畫片,質量比好萊塢動畫片相差太遠,長此以往,就會透支觀眾對國產動畫片的信心。他也覺得,合家歡動畫符合市場規律,才是中國動畫電影發展的主流。這類動畫片以原創電影為中心,而不是電視、網游的附屬產品。事實上,好萊塢合家歡動畫片《功夫熊貓》、《冰川時代》系列在國內都取得了驕人的票房成績,這塊市場蛋糕都被好萊塢拿走了。
在孫立軍看來,國產成人動畫片的關鍵是提高創作水平,不要急功近利,縮小與好萊塢動畫片的差距。作為一部合家歡動畫片,他也承認,《兔俠傳奇》在創作上還有遺憾和不足,並准備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明年推出續集。“續集的故事更復雜,更適合成人欣賞習慣,讓成人觀眾主動走進影院。在人物造型上,我們更加強調兔俠的明星氣質,它穿的衣服、打的功夫,都不是常人所能具備的。”
“國內動畫行業正在嘗試做好原創動畫故事。像今年要上映的《魁拔2》就是這種合家歡動畫電影。2014年我們將推出的一部片子也是這樣,沿用之前的優秀故事做續集,爭取向海外優秀動畫片靠攏。”動畫片導演王雲飛也認為,國內還是有很多人正在擺脫束縛,去做這種老少皆宜的動畫。但他覺得,國內動畫產業尚不成熟,不可能像好萊塢那樣一部動畫片投入幾千萬美元,也不可能把國內技術做到好萊塢那樣的水平,而是要學習人家講故事的能力和表演的水准。
王雲飛覺得,做好國產動畫片,講好故事才是出路,只是大多數國內動畫人還需要歷練。“看看那些成功的國外動畫人,也是從講好故事入手,經歷很多磨礪才能做出好影片。國內動畫人腦子一點問題都沒有,就是缺乏從業經驗和講故事能力的鍛煉。”他舉例,日本的宮崎駿也不是與生俱來就會講好故事,早期也曾幫別人做了很多年的電視動畫,后來又去做漫畫《風之谷》,經過8年磨礪,才陸續做出了那麼多名作。“12年才出一個宮崎駿大師,我們國內的動畫人也需要這樣的時間。”
記者觀察
動畫片不能枉擔電影之名
今年寒假扎堆兒上映的低幼動畫片,雖然進入了影院,但從故事情節、人物造型、制作品質來講,這些動畫片還配不上大電影的名號。這些動畫片實際上還停留在電視動畫的制作水准,目標觀眾依舊是看電視動畫的兒童,只是在大銀幕上放映,它們原有的缺陷就凸現出來了。用電視動畫的質量來糊弄電影觀眾,遭到批評當在情理之中。
從電視、網游來改編動畫電影,本身一點錯也沒有。隻不過,國內出品方要利用原有的品牌,弄出一部電視動畫式的電影,到影院來撈一筆。這種品質低劣的動畫片隻會在口碑上耗損原有的品牌,而不會起到助推作用。實際上,好萊塢動畫片和真人電影也經常根據電視、網游改編,最典型的當屬《變形金剛》系列,但他們會按照大電影的標准來制作,從故事編創、人物造型,到特效畫面,都會進行全面升級或重塑,這樣才能吸引影院裡不同年齡段的觀眾,並提升原有的品牌。比如電影版《變形金剛》會保留電視動畫中變形金剛的核心概念,但造型上更加復雜化、精細化,這樣才適合在大銀幕上觀看。相比之下,“喜羊羊”系列、《賽爾號》這類動畫電影,跟電視動畫有什麼本質區別呢?
正如業內專家所言,現在即便給低齡的孩子們創作動畫電影,也千萬不能覺得孩子們很“低幼”,他們現在的口味也很成熟,不要在片中動輒說教,讓他們看后覺得主角不真實。
雖然目前國內動漫公司多如牛毛,但主要都在做電視動畫,真正有實力制作動畫電影的公司寥寥無幾。寄希望於這類公司制作跟國際接軌的動畫電影,做出跟日美動畫相媲美的影片,顯然有點緣木求魚。國內最具有動畫電影傳統的上海美影廠,近些年來人才流失,適應不了今天的市場環境,已經極少制作出優質動畫片。像《魁拔》、《兔俠傳奇》,其實代表了當下國產動畫電影的最高水准,但就連這樣的動畫片,在國內市場上也屬罕見。絕大多數動漫公司都隻能去做粗糙的電視動畫,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值得一提的是,相比真人電影,國內各大電影公司基本上不重視動畫片的發行,更少涉及動畫片制作。好萊塢六大電影公司多數旗下都有專門的動畫制作公司,這些大公司有雄厚的人力和財力,能歷時數年精耕細作推出動畫大片。但國內大電影公司如中影、華誼、博納,沒有一家公司認真做過動畫電影,對動畫片市場似乎也不感興趣,拱手讓給好萊塢。動畫電影制作費用高昂,需要比較高的創意和技術人才,沒有大公司的支持,僅憑一些實力微薄的小動漫公司,想做出高品質的動畫電影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國產動畫片要想擺脫低幼化之名,真正做出老少皆宜的作品,恐怕尚需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