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春節,貼年畫。但是有多少人知道,年畫中最常見的“福祿壽”三星是怎麼來的呢?又有多少人知道,中國早期福星其實具有的凶險一面﹔祿星原本是一個身懷絕技的道士﹔壽星那碩大無比的腦門有怎樣的來歷?
福星原本似虎非虎
木星是太陽系九大行星之一,古人稱之為歲星、福星。距今兩千多年前的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五星佔》中就有關於木星的記載。
在《史記》、《漢書》等史書中,都明確記載歲星是主管農業的星官,地位崇高。從《史記·天官書》中的記載來看,兩千多年前的秦漢時期,就有政府專門建造的廟宇來供奉歲星,而且這種祭祀制度一直持續到晚清。
現存最古老的星官畫像,繪制於唐朝開元時期,名《五星二十八宿圖》,裡邊描繪金木水火土五星和28位星神形象。排在眾星之首的福星,卻有著一副怪獸模樣,其頭部似虎非虎,一雙豹目圓睜,身著簡朴長衫盤膝而坐,又酷似一位讀書人。其代步工具居然是一匹碩大的野豬。
福星轉變是從唐朝開始的,《新唐書》裡記錄了一個真實的唐朝官員的故事,后來成了福星的人間化身之一。
唐朝時期,道州每年需要把身材矮小的人作為貢品,送到宮中做太監,但是道州並無那麼多侏儒,歷任道州刺史往往把好端端的兒童置身於陶罐中,隻露出頭部,由專人供給飲食,用這種殘酷手段制造畸形侏儒進貢。陽城任道州刺史后,冒死上書給當朝皇帝,拒絕上貢,為當地百姓免除了災禍。這個故事后來被大詩人白居易寫進《道州民》詩中。於是,當地人開始把陽城當做福星供奉。
在500年后的《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這位福星陽城完全是溫厚的長者形象,已經非常接近現在的福星樣子:天庭飽滿,地閣方圓,大福大貴之像。明清以來福星的變化不大。
隋唐祿星開始走紅
祿星是主管功名利祿的星官,其身份復雜,有人認為其就是保佑考生金榜題名的文昌星,也有人認為其原本是身懷絕技的道士。
祿星也是由一顆星辰演化而來,其位於北斗七星的正前方,總與北斗七星相伴升起。司馬遷《史記·天官書》中記載,北斗七星正前方這六顆星統稱文昌宮,裡面最末一位就是主管官祿的祿星。
進入隋唐時期以后,科舉制度的興起讓祿星開始走紅。科舉考試使平民百姓有機會靠讀書做官改變自己的命運,然而這是一條太過狹窄的羊腸小路。求之不得,自然會尋求神靈的幫助,於是文昌宮裡的那顆祿星就顯得特別明亮了。到了北宋,文昌星漸漸成為祿星的代名詞。
宋代文昌星的形象是一派朝廷大員氣度。幾位辦事員和貼身童仆侍立左右,廟中獨佔鰲頭,蟾宮折桂種種吉祥圖案隨處可見。
后來,祿星又被賦予了一個全新的角色——送子的神仙。明朝初年的戲劇唱本中,也出現了“祿星抱子下凡塵”的唱詞。在流傳的民間故事裡,祿星被稱為送子張仙,也就是一位姓張的神仙。《歷代神仙通鑒》記載,這位張仙是五代時期一位道士,名張遠霄。在巴蜀道教名山青城山修道成仙,擅長彈弓絕技,百發百中,目標是那些作亂人間的妖魔鬼怪。
北宋文人筆記中記載了一則張仙送子的應驗故事,蘇洵在他的一首詩《張仙贊》中記載,自己的兩個兒子蘇東坡和蘇轍,就是張仙托夢送來的。蘇東坡和蘇轍兩兄弟參加同一年科舉考試,在同一考場上雙雙高中進士,一時轟動朝野。張仙也名聲大振。
壽星為何大腦門?
壽星也是由一顆星辰轉化而來的,它在天文學裡的名字是船底座α星,位於南半天球南緯50度左右,在中國北方地區其實很難看到。司馬遷《史記·天官書》中記載,秦朝統一天下時就開始在首都咸陽建造壽星祠,供奉壽星。
大家都知道,壽星手中有一柄手杖。《漢書·禮儀志》記載,東漢明帝在位期間,曾主持一次祭祀壽星儀式,還安排了一次特殊的宴會,與會者是清一色的古稀老人,普天之下隻要年滿70歲,無論貴族還是平民都有資格成為漢明帝的座上客。盛宴之后,皇帝還贈送酒肉谷米和一柄做工精美的手杖。
魏晉以后,壽星的手杖產生了變化,斑鳩的王杖換成了桃木手杖,其政治教化功能逐漸被削弱。據說桃木能祛病強身,延年益壽,過去象征特權的王杖,現在成了壽星手中祛病強身的長壽吉祥物。明朝政府下令取消自秦漢以來沿襲的國家祭祀壽星制度。壽星被完全去除了政治色彩,從此大跨步進入民間。
后來由於道教養生觀念的融入,也使壽星形象發生相應的改變,最突出的要數其碩大無比的腦門兒。山西永樂宮壁畫中的壽星,可能是存世最古老的壽星形象。
壽星的大腦門兒,也與古代養生術所營造的長壽意象緊密相關。比如丹頂鶴的頭部就高高隆起,再如壽桃是王母娘娘蟠桃會上特供的長壽仙果。傳說是3000年一開花3000年一結果,食用后立刻成仙長生不老。或許就是因為這種種長壽意象融合疊加,最終造就了壽星的大腦門兒。摘自《燕趙晚報》
年畫中的“福祿壽”形象。資料片
(來源:遼沈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