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詩人雷抒雁遺體告別儀式21日上午舉行。魯迅文學院原常務副院長白描稱,雷抒雁的離開,給當代中國詩壇留下了巨大空缺。
當代杰出詩人、魯迅文學院原常務副院長、中國詩歌學會會長雷抒雁,因病醫治無效,於2013年2月14日凌晨在北京去世,享年71歲。21日上午,雷抒雁遺體告別儀式在八寶山舉行。
當日北京天氣陰冷,但並未阻住送別雷抒雁人們的腳步。記者看到,悼念雷抒雁的花圈密密麻麻,擺滿了告別廳外道路的兩側。大廳外高懸的橫幅寫著“抒雁走好”,兩側挽聯頗為生動,分別是“光光溜溜來瀟瀟洒洒活”和“坦坦蕩蕩寫從從容容走”。廳內循環播放著名演員瞿弦和朗誦的雷抒雁代表作《小草在歌唱》。第二道門上方則是“詩魂永在”,挽聯為“大雁去矣聲猶在”、“小草萎兮春又生”。
記者看到,距儀式開始還有一小時,已有上百人聚集在告別廳外等候。一位老人手舉寫有《小草在歌唱》的紙板,聲情並茂高聲背誦,引來不少人觀看。9時30分,人群開始步入告別廳,送詩人最后一程。廳內高懸雷抒雁的遺像,老人安臥房間正中,身前是三位孫輩所送的心形花圈。送別者默默致意,敬獻花束,時間不長就堆得很高。告別儀式持續一小時左右結束。
生命最后時刻仍心系文學 大段談莫言成功非偶然
作為雷抒雁的同鄉、多年好友,白描這些天一直在為他的后事奔忙。白描表示,雷抒雁是1月18日住院,自己和同事19日就去看過他。平時雷抒雁說話時都反映敏銳,但那天他非常虛弱,口齒已經不清楚。白描和雷抒雁交往多年,熟悉他的表述習慣,還能明白他想表達的意思。生命最后階段的雷抒雁,依然在考慮文學問題,還大段談到了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雷抒雁認為莫言獲獎是中國文學界值得高興的事情。莫言的成功絕非偶然,他的一系列作品都是關注人,寫人的命運。
白描認為,雷抒雁是個奇跡。他2003年12月做了直腸癌手術,當時已61歲的他完全可以頤養天年,好好保養身體。但他的文學創作又飛躍上了第二次高峰,一年寫一、兩本書,包括散文、隨筆和學術性很強的關於《詩經》的文章。他的詩歌寫作也沒有停止,包括抗震救災、十八大等重大歷史關頭,都有他的聲音。這種聲音又絕對不是簡單的應景,而都是從真情實感出發,滿懷一腔赤誠來寫每一行詩、每一個字。
好友眼中的雷抒雁:對社會不公嫉惡如仇
特意趕來送別雷抒雁的陝西省作協黨委書記雷濤,用“萬分悲痛”來形容自己的心情。他說,雷抒雁是中國當下最著名的詩人之一。自己和他交往幾十年,感到他有很強的社會責任感,一直在思考民族的生存狀態,對不平之事嫉惡如仇。
生活中的雷抒雁十分重視友情,也很注意提攜年輕詩人。曾有位窘迫的年輕詩人到陝西打工,雷抒雁特別打電話給雷濤,請他關照這位年輕人。而今這位詩人在多家著名詩歌刊物都發表了作品。類似這種事情還很多。
雷抒雁生前曾剖析當下新詩的種種問題。雷濤回憶說,他認為一些詩人誤入迷途。這些詩人覺得,詩寫得越朦朧、越讓人看不懂,也就越代表時代潮流。雷抒雁並不認同這種觀點。在他看來,詩要讓人一看就明白,可以產生審美感受,而不是艱澀難懂。
原故宮博物院院長鄭欣淼當天也趕到八寶山送別好友。他接受採訪時說自己和雷抒雁有46年的交情。盡管自己是研究古詩,雷抒雁研究新詩,但兩人有個共識“好詩不分新與舊”,平時還會互相作詩應和。
鄭欣淼認為,雷抒雁的成就一方面在於詩歌,他在新時期中國詩歌發展史上具有自己的地位。同時他還有傳統文人的品格。作為一名多年的癌症患者,他具有頑強的毅力和樂觀的人生態度,一直堅持寫作沒有中斷。
中國作協副主席何建明認為,雷抒雁是非常優秀的詩人。他的詩歌一直和中國時代、人民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說出人民的心聲,所以在廣大讀者中有很大反響。生活中,他是一個非常有親和力的人,“我叫他老大哥”。平時他對社會上不公正的東西有自己的看法,非常有正義感。
在外界認為詩歌被邊緣化的當下,新詩該如何發展?何建明回憶說,雷抒雁曾就此表示,一方面詩歌要與時俱進,一方面要寫老百姓愛看愛讀的作品。這些觀點都非常重要。
白發蒼蒼的著名作家蘇叔陽也出現在送別人群中。他稱贊雷抒雁是新詩界的領軍人物,繼承了中國傳統詩歌關於大愛的部分,愛祖國、愛江山、愛人民,很正義。同時,雷抒雁的詩歌又有個人的特點,無論節奏、韻腳都十分漂亮,也易於朗誦,不是說“隻能看不能讀”的那種詩。他的代表作《小草在歌唱》,可以說開創了打倒“四人幫”之后新詩的一片天地,為當時的詩歌指明了方向。 (記者 張中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