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三十的餃子文化:形狀有講究 擺放也有定規--文化--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滾動新聞推薦(時效性強新聞)

大年三十的餃子文化:形狀有講究 擺放也有定規

2013年02月21日14:43    來源:天津日報     手機看新聞

  說到中國的飲食文化,就不得不提中華傳統美食——餃子。“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大寒小寒,吃餃子過年。”說的正是餃子在中國傳統美食中那不可替代的地位。特別是在我國北方,大年三十包餃子,是北方廣大地區民間過年最重要的內容之一。

  在東漢時期,為醫聖張仲景首創的“月牙餛飩”。宋代傳入蒙古,成為蒙古族節日食品——扁食。隨著蒙古帝國的征伐,扁食逐漸傳入東亞和北亞各地。元代扁食又一次傳回中國。中國內地高超的烹飪技藝給扁食錦上添花。扁食清代后,通稱為餃子,一直傳到今天。

  餃子多以冷水和面粉為劑,將面和水和在一起,揉成大的粗面團,蓋上拯干的濕紗布或毛巾,放置一小時左右,刀切或手摘成若干個小面團,先后揉搓成直徑約3公分左右的圓長條,刀切或手摘成一個個小面劑子,將這些小面劑子用小?面杖?成中間略厚周邊較薄的餃子皮,包裹餡心,捏成月牙形或角形,先將冷水燒開,包成后下鍋並用漏勺或者湯勺(反過來凸面朝上)順著鍋沿逆時針或順時針劃圓弧狀以防餃子粘連,煮至餃子浮上水面即可(如為肉餡可在沸騰時添少許冷水再燒,反復兩三次)。餃皮也可用燙面、油酥面或米粉制作﹔餡心可葷可素、可甜可咸﹔成熟方法也可用蒸、烙、煎、炸等、葷餡有三鮮、蝦仁、蟹黃、海參、魚肉、雞肉、豬肉、牛肉、羊肉等,素餡又分為什錦素餡、普通素餡之類。餃子的特點是皮薄餡嫩,味道鮮美,形狀獨特,百食不厭。餃子的制作原料營養素種類齊全,蒸煮法保証營養較少流失,並且符合中國色香味飲食文化的內涵。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每逢新春佳節,餃子更成為一種應時不可缺少的佳肴。

  大年三十的餃子,由於是節日的重要內容,所以,還規定了許多規矩和約定俗成的習俗內容。這些習俗都是為了配合過年的氣氛需要。在包餃子時,人們常常將金如意、糖、花生、棗和栗子等包進餡裡。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來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將健康長壽,吃到棗和栗子的人將早生貴子。像我家,就喜歡在餃子裡放入硬幣,雖然可能有些不太衛生,但吃到硬幣的我們總是高興得不得了,覺得下一年好運就要來了。有些地區的人家在吃餃子的同時,還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征全家幸福﹔吃柿餅,象征事事如意﹔吃三鮮菜,象征三陽開泰。台灣人吃魚團、肉團和發菜,象征團圓發財。餃子因所包的餡和制作方法不同而種類繁多。即使同是一種水餃,亦有不同的吃法:內蒙古和黑龍江的達斡爾人要把餃子放在粉絲肉湯中煮。然后連湯帶餃子一起吃﹔河南的一些地區將餃子和面條放在一起煮,名曰“金線穿元寶”。

  餃子的形狀有講究,大多數地區習慣保持傳統的彎月形。這種形狀包制時,要把面皮對折后,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沿半圓形邊緣捏制而成,要捏細捏勻,謂之“捏福”。有的農家,把捏成彎月形的餃子兩角對拉捏在一起,呈“元寶”形,擺在蓋帘上,象征著財富遍地,金銀滿屋。也有的農家,將餃子捏上麥穗形花紋,像一棵棵顆粒飽滿、碩大無比的麥穗,象征著新的一年會五谷豐登。但更多的是把餃子包成幾種形狀,預示著來年能財滿屋,糧滿倉,生活蒸蒸日上。

  年三十包的餃子,不僅形制上有講究,就連擺放也有定規。首先是不能亂放。俗話說:“千忙萬忙,不讓餃子亂行。”日常包餃子,橫排豎擺,皆隨其意,年三十包的餃子則不行。山東等地蓋帘子要用圓形的,先在中間擺放幾隻元寶形餃子,然后繞著元寶一圈一圈地向外逐層擺放整齊,民間俗雲“圈福”。有的人家,甚至規定,蓋帘無論大小,每隻蓋帘上隻能擺放99個,且要布滿蓋帘。因此,隻能靠調節餃子的間距和行距來實現,謂之“久久福不盡”。

  關於這個習俗,民間傳說中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很久以前,在一個貧困的山村,有一戶人家很窮,常常是吃了上頓沒有下頓。到了年三十這一天,家裡沒有白面,也沒有菜,聽著四鄰的剁菜聲,心急如焚。無奈,隻好向親友借來面。和好面后,又胡亂弄了點雜菜湊合成餡,就包起了餃子。因為面是借來的,所以包的餃子就格外珍貴,擺放時,就一圈一圈由裡到外,非常整齊,也很美觀。剛剛從天庭回來的灶王爺看了很高興。同村有個財主,家有萬貫家產,平日山珍海味的吃慣了,根本不把餃子放在眼裡。大年三十這天用肉、蛋等料調餡,包成了餃子,亂放在蓋帘上。不料餃子下鍋煮熟后,一吃味道全變了樣。豬肉餡變成了蘿卜菜。而那戶窮人的餃子卻變成了肉蛋餡的。原來,是灶王爺對財主家包餃子的態度很不滿意,為了懲罰他,就把兩家的餃子給暗中調了包。第二天,這事便在村裡傳揚開來。從此,人們再忙,年三十的餃子也要擺放得整整齊齊,以討個“圈福”的口彩。

  如今,餃子已成為中國飲食的代言詞,就像一提到美國飲食會想到漢堡包,提到意大利飲食會想起面條。

  中國人過年吃餃子的傳統習俗,從古流傳至今,而且不分貧富貴賤,均要食之。民間對餃子的偏愛,不光看重它的味道,更看重它的象征意義。更歲之交,全家人團聚一起,吃上一頓象征團圓吉祥的餃子,能表達一種特殊的情感和氣氛。如今居住在世界各地的華人都保留著吃餃子的飲食習慣。新年之時,吃上一碗餃子,既表示吉祥如意,又寄托對祖國的思念之情。餃子,不僅中國人視為佳品,而且還吸引了眾多外國朋友慕名前來品嘗。如今外國人到中國來,把登長城、看京戲、吃餃子看作是三大樂事。華人逢年過節,在餃子館中舉行餃子宴非但是為了吃,最重要的還是用行動來表示民族特征。在海外工作、學習或僑居的華人、留學生們忙裡偷閑地聚會時,常會一起做的中國飯菜往往就是餃子。當舊歷春節來臨,因故不能歸國和父母、家人團聚的留學生,若能在除夕夜,一邊欣賞中國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的節目,一邊包餃子,一起吃“年夜飯”,就會感到很幸福了。這是因為餃子裡蘊涵著“團圓”之類的文化涵義,它多少能給海外學子的思鄉、思親之情帶來一些慰藉。

  在我家,每到春節,一家人喜氣洋洋地圍坐在一起,爸爸和面,奶奶調餡,我來壓皮,媽媽包餃子。一邊包餃子一邊嘮著家常,不時引來歡聲笑語,其樂無窮。不多久,一個個精致美觀、人見人愛的餃子就呈現在我們的面前,下鍋煮上五分鐘,一碗碗熱氣騰騰的餃子就出來了!每到此時,就是我“大開殺戒”的時候,吃著自己包的餃子,一口一個,那美滋滋的感覺,簡直是難以言表啊。到了西農來上學之后,可能不太習慣這邊的餃子,感覺跟自己家裡包出來的餃子相差千裡,所以每到回家前,總會打電話讓媽媽包好餃子等我回家吃,也許這也是一種思鄉之情吧。

(來源:天津日報)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