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滾動新聞推薦

順治朝后宮的特征:早婚早育子女多早夭

2013年12月12日08:21    來源:光明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順治朝后宮的特征:早婚早育子女多早夭

  三、孝庄母子的利益沖突

  在順治朝后宮,存在著一個以孝庄皇太后居首,由兩代蒙古族后妃構成的特權利益群體。

  清朝入關時,崇德五宮后妃內除去早逝的宸妃,其他4位均健在。順治六年(1649),順治的嫡母孝端文皇后病逝。順治親政后第二年,尊封皇太極第十一子博穆博果爾的生母、原西麟趾宮貴妃為懿靖大貴妃,原東衍慶宮淑妃為康惠淑妃。順治朝后宮舉行儀式,懿靖大貴妃和康惠淑妃分別坐於孝庄皇太后寶座旁椅﹔兩人的頂珠服飾,可以用皇帝、皇太后、皇后專用的黃色或秋香色,直至順治十年,這一“特權”方被取消。

  懿靖大貴妃是漠南蒙古阿巴垓部額齊克諾顏之女,康惠淑妃是阿巴垓部博第塞楚祜爾塔布囊之女。嫁與皇太極之前,她倆曾是察哈爾部林丹汗之妻。順治年間,除去孝庄和懿靖大貴妃、康惠淑妃外,清太宗的妻妾中還有其他人在世,但隻有她倆得到尊封,在后宮的地位僅次於孝庄皇太后。

  清朝入關時,孝庄皇太后32歲,懿靖大貴妃和康惠淑妃與其年齡相仿。因自幼在蒙古草原長大,又在盛京(今沈陽)皇宮生活多年,她們遷居京城后,依然留戀滿洲舊制,同早已溶入其血脈的滿蒙習俗難舍難分。對於相對陌生的漢族文化,她們本能地心存疑忌,懷有一定抵觸心理。據說孝庄“甚厭漢語﹔或有兒輩習漢俗者,則以為漢俗盛而胡運衰,輒加禁抑”。她期望順治能夠像皇太極那樣,仍以蒙古族后妃為主要妻妾。這樣做既是從鞏固滿蒙貴族聯盟的統治需要出發,也是為了維系她的家族與清帝的血緣紐帶,保証嗣帝繼續具有科爾沁部蒙古貴族血統。這一意圖得到兩位太妃的贊同和支持。

  順治大婚后,由原崇德五宮部分成員構成的蒙古族后妃群體,又增加了子媳輩新成員。順治執意廢黜第一位皇后,孝庄心有不甘。僅僅八個月后(順治十一年六月),便將她的侄孫女、多羅貝勒綽爾濟之女立為第二位皇后。孝庄還為兒子精心挑選了4位蒙古族妃子。這6位蒙古族后妃均姓博爾濟吉特氏,其中有4人是孝庄的娘家戚屬:除去第一位、第二位皇后,還有第二位皇后之妹淑惠妃以及滿珠習禮之女、孝庄的侄女悼妃。她們與順治均為姑表親。另外兩位蒙古族妻妾,一位來自漠南蒙古浩齊特部,康熙十二年尊封恭靖妃。其父博羅特,元太祖二十一世孫,崇德二年(1637)歸附清朝,順治七年晉封多羅郡王。另一位來自漠南蒙古阿巴垓部,康熙十二年尊封端順妃。其父是一等台吉布達西。

  可以看出,孝庄為順治選擇后妃時,首選兩位兄弟或侄子之女﹔次選歸附清朝較早,同為博爾濟吉特氏的漠南蒙古王公之女。依照孝庄的設想,順治的蒙古族后妃絕非僅此6人。但順治卻對這種做法大為反感。

  清朝入關后,7歲的順治住進紫禁城皇宮,遂與孝庄分宮而居,母子數月方得一見。當時,清宮內仍有不少明朝留下的內侍。他們照料皇帝的生活起居,在朝夕相伴中,給予這位幼年皇帝初步的漢文化啟蒙教育。順治長大后回憶,明崇禎朝司禮太監曹化淳曾輔導他讀書。這位內侍是河北省武清縣人。順治時常模仿他講話時的口音,所以也講一口“侉話”。

  順治親政時,漢文水平不高,“閱諸臣章奏,茫然不解”。於是發奮苦讀,以四書五經等漢文典籍為主,涉獵廣泛,曾因勞累過度而咯血。隨著了解的逐步深入,他對漢文化愈益喜愛,“專厭胡俗,慕效華制”。據時人記載,“上嘗服翼善冠、袞袍。臨鏡問諸閹,各稱善,上亦稱善。又改滿帽。臨鏡訖,即手擲滿飾於地。居常廣袖皂靴,從漢制焉。”

  順治親政、大婚后,與孝庄等老一輩滿洲貴族之間對於滿漢文化、滿蒙習俗的認識分歧日漸凸顯。在后宮,圍繞后妃人選和皇嗣人選,逐步出現孝庄母子的利益之爭。

  順治有二分之一的蒙古族血統,卻極力疏遠、排斥孝庄為其選中的蒙古族后妃。他廢黜第一位皇后,又欲廢黜第二位皇后,以董鄂妃取而代之,為孝庄所制止。他共有14個子女,但6位蒙古族后妃備受冷落,無一人生育。順治十四年十月,董鄂氏生子,排行第四子。順治稱其為“朕第一子”,特頒詔天下。他試圖打破已保持十余年,以孝庄為首的兩代蒙古族后妃一統后宮之格局,這就勢必加重母子之間的矛盾。

  順治十四年、十五年之交,順治下令廢除清帝(后金汗)於元旦親詣堂子行禮的滿洲舊制﹔命將包括太廟牌匾在內所有壇廟門上匾額,停書蒙古字,隻書滿字和漢字﹔擬對來朝蒙古王公減少賞賜。這些舉措對滿蒙關系產生了影響,也使孝庄等老一輩滿蒙貴族的自尊心受到嚴重傷害。同時,也為皇貴妃董鄂氏同以蒙古族后妃為中堅的后宮成員相處進一步制造了障礙。

  在孝庄母子的矛盾中,被動卷入的董鄂妃率先成為犧牲品。她採取種種委曲求全的做法,甚至以損害自己的健康為代價,但仍難以換得孝庄等人的理解,無法改變自己在后宮的尷尬處境,更無法緩和皇帝與皇太后的利益之爭。十五年正月,董鄂妃之子卒。十七年八月,董鄂妃病逝(追封皇后)。順治為此痛不欲生,一度竟有出家之念。十八年正月,他出天花病逝。臨終前,同意孝庄等人主張,以年僅8歲的第三子玄燁為繼承人,是為康熙帝。

  順治死后,清廷公布的遺詔歷數其14條重大失誤,如“紀綱法度、用人行政,不能仰法太祖、太宗謨烈”﹔“漸習漢俗,於淳朴舊制日有更張”等等。順治去世前染患痘疹,高燒不退,精神恍惚。這些自責之辭不可能是他本人所言,而是體現出孝庄等人對他的評價。一位死去的皇帝受到如此評價,而且主要出自其生母之意,此亦為中國歷代封建王朝所僅見。

  四、早婚早育子女多早夭

  順治病逝時,不滿23周歲,以壽命論,在清朝十二帝中排在倒數第二位,僅居同治帝(19歲病逝)之上。可是,他有后妃32人,人數之多在清帝中居第三位,僅次於在位61年、享年69歲的康熙帝(后妃55人)和在位60年、享年89歲的乾隆帝(后妃41人)。

  順治從大婚到去世,計9年零5個月。在此期間,先后與妻妾生育皇女6人,皇子8人。此外,還有養女3人。清朝皇子平均壽命32.60歲。順治皇子的平均壽命25.75歲。8位皇子中,有4人在8歲以前早卒。清朝皇女平均壽命22.87歲。順治皇女的平均壽命10.17歲。6位皇女中,隻有庶妃楊氏所生第二女長成下嫁,受封和碩恭愨長公主。其他5人在8歲以前早卒。

  順治早婚早育。他的14個子女,全部出生在10年(順治八年14歲至十八年24歲)之內﹔其中6個女兒,出生在5年(順治九年15歲至十四年20歲)之內。

  我們將清朝前期8位皇帝分做四組,即第一組努爾哈赤與皇太極父子,第二組順治與康熙父子,第三組雍正與乾隆父子,第四組嘉慶帝與道光帝父子。如果以順治的生育情況為參照,將四對父子首次生育后十年內的生育狀況及其子女存活率做一對比,便可看出:四組中,隻有第二組(順治、康熙帝父子)首次生育年齡最低(均為14歲),平均每年生育次數最高(分別為1.4次、1.5次),子女存活率最低(分別為36%,33%)。

  努爾哈赤、皇太極、雍正、乾隆、嘉慶、道光,都是在步入青年(17歲)以后,方有生育行為,子女成活率相對較高。他們所處環境各有不同,卻有一點相一致:在首次生育后的10年內,6人尚未即帝(汗)位(乾隆帝略有不同),其生育行為都相對比較節制。順治、康熙父子雖是少年,已在帝位,對他們構成威脅的宗室(如攝政王多爾袞)、權臣(如輔臣鰲拜)均已無存。至高無上的地位和權力,宮女、太監陪伴身邊的宮廷氛圍,為他們過早的生育行為提供了便利,結果也導致所育子女成活率很低。

  五、幾點思考

  去世前一年,眾臣奏請為其畫像,遭到順治拒絕。他說:“今邊烽未熄,四海瘡痍未起。朕無德而功不逮,生民如此,乃寫形傳世,徒貽臣民羞,故不欲也。”總體來說,順治具有憂患意識,勵精圖志治理國家。但是,他的后宮生活是個悲劇,並因此縮短了他的生命歷程,使他無法大展宏圖。缺少一位封建君主在治家中應具備的能力、策略和心胸,沒有處理好后宮成員之間復雜多變的利益關系是主要原因。

  入關初期,老一代滿洲貴族與入關后成長起來的年輕一代在文化觀念、價值取向方面存在分歧,實所難免。不過在鞏固、加強清朝統治上,孝庄母子具有最大的共同利益。順治親政后,基本遵循並發展了多爾袞攝政時期的大政方針。繼續施行改善滿漢關系的政策,在“首崇滿洲”的前提下,給予漢官一些權力,以期緩和滿漢民族矛盾,擴大統治基礎,完成統一大業。對於體現滿洲文化特質的語言文字、騎射、服飾、發型諸方面,順治從未有過異議。在為后人所詬病的圈地、薙發易服、嚴懲逃人等重大舉措上,他態度堅決,從無動搖。

  順治大婚后,孝庄仍竭力違護自崇德年間形成的蒙古族后妃在后宮的特殊地位,顯然有一定保守性。順治試圖糾偏時,又走向另一極端。他的舉措不僅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反而激化了他與孝庄的矛盾。盡管看不慣孝庄的某些做法,但他以已婚之婦為妻、允許皇后離異返鄉等行為,同樣體現出滿洲傳統價值取向。他對董鄂妃懷有真情,卻不能以理智駕馭情感,沒有站在促進后宮和諧穩定、維護滿蒙聯盟、鞏固清朝統治的角度,處理同眾妻妾的關系。他的寵愛反而將董鄂妃置於利益沖突的火山口上,使其備受煎熬,以致斷送性命。他本人也因難以承受失去董鄂妃的殘酷現實,英年早逝。

  順治病逝時,眾多妻妾正當年少。清制,嗣帝與太妃、太嬪“年皆逾五十,乃始得相見”。康熙八歲即位后,這些成為前朝宮眷的少女,便從東西六宮遷至由太后、太妃居住的深宮內,在那裡度過漫長的余生。這是中國封建王朝后宮制度下,無數弱女子被吞噬青春的縮影。

  對於封建帝王而言,治家與治國密不可分。順治既未處理好與孝庄及兩代后宮成員的關系,也勢必難以將滿洲貴族、兩黃旗重臣團結在自己周圍,成為他的倚靠力量。他與孝庄的矛盾日漸尖銳,同老一輩滿蒙貴族的關系日趨緊張,當他行使皇權時,不能得到孝庄等人的支持,甚至受到一定牽掣。他病逝前兩個月,命為隨同崇禎帝赴死的太監王承恩立碑。碑文稱:“庄烈憫皇帝勵精圖治,宵旰焦心,原非失德之主。良由有君無臣,孤立於上,將帥擁兵而不戰,文吏噂沓而營私。……逮逆渠犯闕,國勢莫支,帝遂捐生以殉社稷。”順治對明朝末帝的理解和認同,折射出他內心的焦慮、痛苦和無奈。

  (作者楊 珍 單位:中國社科院歷史所 本文前半部分見本報11月28日11版)

(來源:光明日報)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