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12月16日電 (記者 沈文敏)2010年上海世博會舉辦期間,一座由台灣企業創意布展的“震旦館”給游客留下了深刻印象。如今,這家台灣企業在上海永久打造的文化藝術新地標、被譽為“黃浦江畔文化寶盒”的震旦博物館也於前不久正式開館迎客。這座由國際建筑大師安藤忠雄設計的博物館內近1000多件珍貴文物,全是震旦集團董事長陳永泰先生的私人收藏,“保護、傳承、奉獻”就是陳永泰先生成立震旦博物館的宗旨。
走進六層樓的震旦博物館,除了會被國際建筑大師安藤忠雄獨到的設計與別具一格的陳列方式所吸引外,還可以清晰地看到震旦的收藏體系。從二樓至六樓,依次為:古代陶俑展廳、歷代玉器展廳、青花瓷器展廳、古器物學研究中心與佛教造像展廳。各個展廳又分為精品展區、主題展區及研究展區。每一層展廳因主題不同,各自呈現不同的視覺風格與空間氛圍。開幕階段古代陶俑展廳主要以漢代金縷玉衣和喪葬文化為主題,玉器和青花瓷反映的是古代貿易文化,有十分難得一見的1000多年前阿拉伯以及歐洲地區向中國定制的特色瓷器,而佛像區域則展示了佛教從印度傳到中國來的演變過程。
重視學術研究,是陳永泰先生建立震旦博物館的一大理念。據介紹,早在2003年,震旦就與北大聯合創辦了一個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上海震旦博物館的現任館長是原台北故宮的副院長張林生先生,館內更是聘請了來自北大、復旦大學考古、歷史學系的博士生作為學術組的成員,現在很多人都崇尚西方藝術,但陳永泰希望,無論時代多發展,我們中國人永遠不要忘記自己的文化之根。
而以“料、工、形、紋”為研究核心的古器物學,是震旦博物館的主要學術特色。據介紹,古代器物不僅具有美學賞玩、文化傳承的價值,還有史學研究和人文教育的價值,在史料研究之前,每件古器物都應先作四方面的基礎研究,“料,是器物材質的基本特征﹔工,是制作器物的工具和工法﹔形,從工具痕跡入手了解器形的成形方法﹔紋,則是紋飾、符號,而紋飾其中所涵蓋的信息量龐大,最具鮮明的時代特征。了解了這些,我們就可以逐步還原物質文化史,還原先民的生活思想和當時的文化交流狀態,而這也是震旦古器物學研究的最終價值。”
另據了解,震旦博物館計劃在今年年底在主館旁建立一個3000多平米的副館,主要用來做當代藝術品的展覽和國際間的館際交流。這樣加上現有6000多平米的主館,形成了矗立在上海陸家嘴金融區總共1萬平米的文化地標。對此,陳永泰先生認為,越是國際金融中心,越要重視文化場館的建立,比如在紐約、倫敦,美術館、博物館有上百個。而震旦博物館也希冀成為在寸土寸金的金融區中的文化領地,為上海的文化建設出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