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劇:厚積薄發 黑馬頻出
長期以來,歷史劇一直都是國產電視劇偏愛的題材,但是近幾年來,歷史正劇的收視空間正不斷被其他類型劇及“古裝雷劇”擠壓,數年臥薪嘗膽一部《大秦帝國》不及雷劇《隋唐英雄》一半的“收成”,這無疑都是國產歷史劇的危機縮影。曾有一段時間,業內人士紛紛發聲“聞歷史劇必喪文膽”,說真話必扣上考據黨的帽子,一味逢迎捧殺,又實在有辱對歷史存在的敬意,久而久之也就出現了歷史雷劇漫天飛、明白人裝傻充愣不言語的怪象。大概是“暴露療法”起到了作用,過去一年,歷史雷劇、抗戰神劇的歪風明顯有大弱之勢,涌現出了以《北平無戰事》、《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紅高粱》、《戰長沙》、《大漠蒼狼》為代表的一大批優秀作品,給2014年國產電視劇注入了不少強心劑。在2014年12月17日結束的國劇盛典評選中,年度十佳電視劇排名第一的是《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第二則是《北平無戰事》,這一排名不僅是對這兩部歷史正劇的褒獎,同時從側面也反映出電視劇市場對歷史正劇的吸納和觀眾日漸提升的審美取向。
改編自劉和平同名小說的53集電視連續劇《北平無戰事》於2014年10月6日起在北京、天津、河南衛視上星首播,一經播出立即在全國引起廣泛反響,收到業內外人士一致好評,11月1日起已開始在廣東衛視二輪播出。不少業內專家紛紛表示,這是迄今為止可以代表國產電視劇最高水准的作品。劇本創作先后歷時五年,拍攝及后期制作長達兩年,七易投資方,制作投入過億元,雲集了陳寶國、劉燁、廖凡等七大影帝加盟,可以說是達到了優質資源的壟斷。不少觀眾表示,在電視無藝術的時代,《北平無戰事》是一部電影化的電視劇長篇。以往限制歷史劇水平的最大窠臼就是架空歷史,空借歷史的皮囊,虛構跟歷史無關的故事。此次《北》劇制勝的原因除了上述的高投入、高標准外,其關鍵是在於編劇“尊重歷史”的創作初衷。為了確保歷史真實性,為了還原1948年這場以“失敗而告終”的短命革命,編劇劉和平曾多次到台灣、美國胡佛研究院搜集歷史文獻資料,其中不乏尚未解密的歷史日記,不但要交織展現反貪腐斗爭、政治斗爭、官民斗爭,還要兼顧“好看”,避免教科書電視化的迂腐﹔編劇還要同時鋪陳劇中人物的情感線,更是難上加難。但是作為《雍正王朝》《大明王朝1566》等劇的主要推手,劉和平還是比較出色地完成了這次挑戰。美中不足的是,作為一部長篇,《北》劇還是沒能逃脫虎頭蛇尾的遺憾,進入劇集后半部分,明顯出現了前緊后鬆、敘事拖沓、邏輯不夠嚴密、事兒不夠情來湊的老三樣問題,此外在個別人物的塑造上也一定程度上出現了“先立而后敗”的情況。這當中以劉燁飾演的方孟敖最為明顯,此人物到最后所有的行為幾乎都無原動力和邏輯性可言,僅是借歷史使命發泄荷爾蒙的過程。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北》劇堅持的高格成就了其廟堂之高,但也正是因此局限了其受眾群體,用時髦的話說,《北》劇絕對是一道高冷的幕牆,豎在觀眾前,有的人可以越過,而有的人隻能敬而遠之。正如劉和平在序言中借王充《論衡》筆意所言:“當一個巨大的存在,一瞬間消失,不是土崩瓦解,而是一堵高牆,歷史在那邊,我們在這邊,濤之起也,歲月盛衰。”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