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倫理劇:產量喜人 有市有價
家庭倫理劇具有貼近民生的天然優勢、其中的故事內容和劇情大多涉及社會倫理、道德情感等民眾關心的問題,具有較強的世俗性和大眾性,一直以來都是人們關注的焦點和津津樂道的話題。2014年家庭倫理劇產量喜人,其中不乏市場收益與藝術質量俱佳的作品,關注度較高的代表作品有《產科醫生》、《我愛男閨蜜》、《生活啟示錄》、《離婚律師》、《大丈夫》、《大都市小愛情》、《跟我回家》、《半路父子》、《父母愛情》、《團圓飯》、《一仆二主》等。
從整體上看,2014年家庭倫理劇在原有的表現婆媳關系、夫妻關系、姻親關系等題材的基礎上有所拓展,視角也更加開闊,除了以平民的視角展現生活瑣事,創作者也在開始探討家庭生活中所蘊含的生活哲學,力圖實現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的最高目標。大部分家庭倫理劇在敘事上也在朝著更加高級的方向去努力,避免深陷生活化的瑣碎細節,提純生活的意識在逐漸加強。另有一點值得指出的是,過去一年,多數家庭倫理劇都在女性解放的思潮中走得更遠,構成了一種新的集體認同,比如《一仆二主》、《大丈夫》都是通過女主人公的視角來敘述故事的,劇情的發展脈絡本身就是女主人公個人的成長史。讓人欣慰的是,這種女性視角又不是赤裸裸的女權主義,恰如其分地做到了好看但又不讓人產生距離感。
農村題材電視劇:
穩扎穩打 漸趨均衡
作為農業生產大國,中國目前尚有9億多農民,中國是名副其實的鄉土社會,中國的底色就是農民和土地,面對如此龐大的收視群體,農村題材電視劇走出的每一步都至關重要。近幾年,說起農村題材電視劇,必繞不開《鄉村愛情》,必繞不開黑土地上吹來的東北風,然而正是這種“壟斷”使得熒屏中的中國農村千人一面。不少作品試圖通過展示概念化的鄉村、農民來取悅城市觀眾,來調侃鄉村生活,以丑為美,以潑辣為能事,以滋事打鬧為話題等拙劣手段比比皆是。過去一年,農村題材電視劇繞開了這一污流,穩扎穩打,除了勾勒中國當代農村現實生活和農民精神世界60年發展演變歷程的史篇巨著《老農民》,也不乏以積極向上的中國農村人物為表現對象的《小麥進城》、《滿倉進城》這樣的暖心之作。在這些作品背后,所映射出來的不僅僅是鄉土中國的變遷,同時也是電視工作者真正注目農村題材創作的跋涉。
2014年電視劇行業發展受到“一劇兩星”的政策驅動,很多電視劇制作公司趨於審慎,市場方面,網播平台布局完畢,觀眾的選擇更加廣泛,追求精品的要求更高,電視劇制作公司紛紛實施“拔高質量、控制產量”的可持續發展戰略,這必將導致單集制作成本的大幅提升,在客觀上將壓低整體產量。但是從電視劇行業的業態發展看,這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電視劇質量的高標准。電視劇行業必將面對重新洗牌的風險,不同層級的衛視必將重新思考自身定位,走一條差異化的自新之路,地市級電視台依靠電視劇維持廣告收入的生存之道也將結束。而對廣大電視觀眾而言,可以改變換台不換劇的現象,換台可以有更多選擇。不過,對於黃金檔隻能播出兩集,不少觀眾頗有微詞,直呼看不過癮。
(來源:北京日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