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養孩終守“空巢”:我們的父母怎麼辦?
毫無疑問,類似陳琪的故事每天都在全國各地上演,她的困惑和痛苦是當前多數為獨生子女的“70后”、“80后”所共同感受的,怎麼給父母盡孝成為繞不開的話題。
根據民政部數據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數量已超過2億人,其中大約1�4是“空巢”老人。而到2034年,60歲及以上老人的數量將達到4億。
養兒防老曾是很多父母的心願,也是一種社會傳統。2013年起實施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也提出“鼓勵家庭成員與老年人共同生活或者就近居住”,而由於經濟發展不平衡和城市化進程,大批年輕人從農村和小城市涌向大城市尋求更好的生活,“與老年人共同生活或者就近居住”的願望變得很難實現。
“20多歲那會,隻想著找份好工作有個好收入,沒有考慮過贍養和照顧父母的事情。現在除了給他們錢外,我卻做不了什麼,這種感覺很不好。如果可以重新選擇,我不會跑這麼遠。”一位家在湖南工作在上海的30歲白領陳靜芳說。
誰來照顧老人已成為一個擺在國人面前的社會問題。近年來人們越來越多地關注“空巢”老人,而空巢老人不時遭遇意外的消息也提醒著社會這個問題的嚴峻性。
家在浙江紹興、兒子在北京的70歲老人周正武說,由於一輩子習慣了小城市,他和老伴不願意跟兒子到北京生活。“不求兒子怎麼孝順了,最大的願望就是不拖累子女,少生病。以后真走不動了,就去養老院。”
一些子女也將希望寄托在養老院身上,但當下養老機構的緊缺又是一個社會之痛。據上海市民政局統計,截至2013年底,上海共有養老機構631家,總床位數10.8萬張,僅佔戶籍老年人口的2.8%。
“五一的時候我回家鄉去找了一圈養老院,有的條件太差,中等條件的價位合適,但是床位至少要等個三五年,豪華型的雖有床位但一年費用要七八萬元,住不起。”陳靜芳說。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