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體性的痛苦:我們該如何應對?
“賺得了自己的人生,卻失去了父母”,這樣的痛苦越來越多地折磨著新城市人。如何盡孝,成為子女面臨的難題,而如何讓老人活得好一些成為國家和社會的課題。
有學者指出,這是我國計劃生育政策以及快速的城市化進程所必須要面臨的陣痛,而且隨著老齡化的加劇,這個問題會越來越突出,“70后”和“80后”必須要有足夠的心理准備,國家也要採取一系列措施來加以應對。
浙江省社科院經濟社會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楊建華表示,這個危機需要動用全社會力量來共同解決。子女要盡可能地考慮父母的需要,而政府在提高養老保障的同時也要創造條件讓子女能更好地孝順父母,如通過法律規定父母生病子女可以帶薪陪護,同時應鼓勵社會組織更多地服務老人。
浙江大學社會學系教師麻美英說,要讓子女與老人共同生活或者就近生活,無非兩個途徑。一是讓子女到老人身邊,這就要實現區域經濟的平衡發展,當大部分年輕人能夠在家門口找到合適的工作時,就不需要往大城市跑,這也是國家在努力的方向﹔二是讓老人到子女身邊,這就需要醫保、社保等社會保障的全國一體化,如陳琪的例子中,如果醫保能夠全國互通,那麼她把媽媽接到杭州看病也可以實現貼身照顧。
“當然這兩種方式的實現都需要較長時間,當前緊迫的是要想辦法,兩代人在異地的情況下,子女如何能夠安心地讓父母在家鄉養老。”麻美英說。
麻美英認為,社區功能的完善或許能夠緩解這一困難。“社區是除家庭之外的最小社會單元,如果社區中的年輕人與老年人、老年人與老年人之間能夠打破冷漠,相互幫助,建立情感連接,那麼居家養老也是可以實現的。如一個社區內,年輕人能夠適當地照顧老人,而那些身體健朗的老人幫年輕人帶帶孩子,這樣就相當於重構了家庭系統,實現了兩代人在一起 的願望。”麻美英說。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