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筆下的年味:莫言兒時為吃帶錢餃子 差點兒丟小命【5】
2016年01月18日10:14 | 來源:人民網-文化頻道

江蘇的年味
腌“辣菜”(資料圖)
汪曾祺:腌“辣菜”過年開壇 辣味沖鼻極香美
汪老在散文《我的祖父祖母》裡談到腌芥菜:入冬,腌芥菜。腌“辣菜”——小白菜晾去水分,入芥末同腌,過年時開壇,色如淡金,辣味沖鼻,極香美。自離家鄉,我從來沒有吃過這幺好吃的咸菜。
他在《四時佳饌》中描寫:春節吃餃子,比戶皆然。有些老北京人家吃素餃子,以蔬菜、炸油餅、薰干切丁為餡,取其清新爽口。立春日吃春餅。羊角蔥(生吃)、青韭或蓋韭(爆炒)、綠豆芽、水蘿卜、醬肉、醬雞、醬鴨皆切絲,炒雞蛋,少加甜面醬,以荷葉簿餅卷食。諸物皆存本味,不相混淆,極香美,謂之“五辛盤”。蘿卜絲不可少。立春食蘿卜,謂之“咬春”,春而可咬,頗有詩意。餅吃得差不多飽了,喝一碗棒渣粥或小米粥,謂之“溜縫”,如砌牆灌漿也。
浙江的年味
醬肉、魚干(資料圖)
張抗抗:過年時廳堂挂滿醬肉粽子、魚干
張抗抗在《故鄉在遠方》中寫道,夢中常常出現的是江南的荷池蓮塘,春天嫩綠的桑樹地裡透紫酸甜的桑椹兒,秋天金黃璀璨的柚子,冬天過年時挂滿廳堂的醬肉粽子、魚干,還有一鍋噴香噴香的煮芋艿……
豐子愷:吃年底夜飯 碗數必須成雙
豐子愷在《過年》中寫道,臘月廿三日晚上送灶,灶君菩薩每年上天約一星期,廿三夜上去,大年夜回來。這菩薩據說是天神派下來監視人家的,每家一個。大約就像政府委任官吏一般,不過人數(神數)更多。他們高踞在人家的灶山上,嗅取飯菜的香氣。每逢初一、月半,必須點起香燭來拜他。廿三這一天,家家燒赤豆糯米飯,先盛一大碗供在灶君面前,然后全家來吃。吃過之后,黃昏時分,父親穿了大禮服來灶前膜拜,跟著,我們大家跪拜。拜過之后,將灶君的神像從灶山上請下來,放進一頂灶轎裡。這灶轎是白天從市上買來的,用紅綠紙張糊成,兩旁貼著一副對聯,上寫“上天奏善事,下界保平安”。我們拿些冬青柏子,插在灶轎兩旁,再拿一串紙做的金元寶挂在轎上﹔又拿一點糖塌餅來,粘在灶君菩薩的嘴上。這樣一來,他上去見了天神,粘嘴粘舌的,說話不清楚,免得把人家的惡事全盤說出。
年底這一天,是准備通夜不眠的。吃年底夜飯時,把所有的碗筷都拿出來,預祝來年人丁興旺。吃飯碗數,不可成單,必須成雙。吃過年夜飯,還有一出滑稽戲呢。這叫做“毛糙紙揩窪”。“窪”就是屁股。一個人拿一張糙紙,把另一人的嘴揩一揩。意思是說:你這嘴巴是屁股,你過去一年中所說的不祥的話,例如“要死”之類,都等於放屁。但是人都不願被揩,盡量逃避。然而揩的人很調皮,出其不意,突如其來,哪怕你極小心的人,也總會被揩。有時其人出前門去了,大家就不提防他。豈知他繞個圈子,悄悄地從后門進來,終於被揩了去。此時笑聲、喊聲充滿了一堂。過年的歡樂空氣更加濃重了。
![]() | ![]() |
(責編:王鶴瑾、李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