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本網原創

致敬改革開放四十年,文化大家講述親歷——

見証人·第二期︱單霽翔:改革開放四十年,奮斗著,幸福著

記者 黃維
2018年08月10日08:20 | 來源:人民網-文化頻道
小字號

編者按:在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這樣說:“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人的文化自信,不僅源自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源自我們的文化積澱和精神信仰,更源自五千年來中華民族產生的一切優秀文藝作品,以及創作這些作品的德藝雙馨的文化大家。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藝,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精神。正值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懷揣對優秀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的敬畏之心,人民網推出融媒體文藝欄目《見証人丨致敬改革開放40年·文化大家講述親歷》,邀請改革開放40年以來當代中國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藝術大家,分享其求藝之路的藝術探索與思想感悟,呈上對改革開放40年文藝發展最具詩意的表達,通過有情感、有溫度、有底蘊的人物呈現,彰顯藝術作品的時代之美、信仰之美、崇高之美。

本期節目帶您走近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1978年,彼時的單霽翔是一個沒有讀書機會的工人﹔40年后,他成為“世界最大四合院”——故宮的守門人,用心守護著這片文化聖地。四十載風雨兼程,單霽翔正帶領故宮博物院邁向世界一流博物館的行列,願將壯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給下一個600年。

“對於我個人而言,改革開放的四十年是我人生中最為重要的四十年。”談及改革開放,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感觸頗深。他的人生正是因改革開放迎來轉折——

1978年,單霽翔還是一個沒有讀書機會的工人,正是改革開放為他帶來了珍貴的學習機會,從此上大學、留學一直讀到博士。

40年后,這位從小在四合院裡長大,卻從沒想到自己會到“世界上最大的四合院”來工作的人,在58歲那年,走進故宮,最終成為一位重啟宮門的故宮守門人。

時至今日,單霽翔仍清晰地記得六年前剛入宮時的情景:到任第一天,踏進宮門、挂上工作証的那一刻,就有如履薄冰之感。

那一年,他已在國家文物局局長的崗位上任職10年,彼時的故宮遭遇“失竊門”、“錯字門”、“會所門”、“哥窯門”、“瞞報門”等十重門后,處於輿論的風口浪尖。當組織找到他談話征求意見時,他隻說了三個字“我願意”,並暗下決心“必須要一竿子插到底地把安全工作、為觀眾服務工作抓到底。”

“在這六年的時間裡,我的每一天都是新鮮、緊迫和深刻的。必須承認,故宮博物院院長是一個風險很大的崗位,一定要把每一件事都預想好、安排好。”從“十重門”危機,到如今因觀眾沖刺看名畫引發的“故宮跑”,成功實現觀眾限流,開放面積不斷擴大,爆款文創深受追捧,精彩展覽應接不暇。六年間,故宮不再只是一個來京旅游的打卡景點,而是成為了一座飽含歷史的文物古建、一個有溫度的博物館。在5·18國際博物館日前夕,記者走進故宮博物院,獨家專訪院長單霽翔——

從“到此一游”到“故宮跑”:故宮的“八心”秘訣

人民網:今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為“超級連接的博物館:新方法、新公眾”,如果讓您傳授故宮經驗,您覺得可以歸納幾點?

單霽翔:今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非常接地氣,其涵義就是讓博物館成為連接公眾與多元文化的紐帶,用創新的方式方法,吸引更多公眾來到博物館,感受博物館的文化氛圍,獲得深刻新鮮的文化體驗,共享豐富的文化成果。

總結故宮經驗,我覺得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一切工作要以觀眾方便為中心,設身處地地在博物館當個觀眾,每天走上一趟,你就知道觀眾在哪些方面還不方便,這樣你就會有所改正。

要想向普通觀眾,尤其是年輕人打開塵封的歷史,解讀經典的文化,就需要用一種生動的、喜聞樂見的形式來加以表達。新穎的形式、生動的語言、豐富的內涵、傳遞出的“正能量”,恰是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元素。我們的成功案例很多,而歸於一點,就是把故宮博物院豐富多元的文化元素以及強大的文化資源,與當下人們的生活、審美和需求有效地對接,為大家提供取之不竭的精神食糧,也努力讓故宮博物院所代表的中華傳統文化既有輝煌的過去,有尊嚴的現在,也能健康地走向未來。

人民網:近年來博物館、美術館等公共文化服務機構,漸漸從重管理到重服務轉變,我們也深切感受到博物館更貼近人們的生活,對此,您怎麼看?

單霽翔:我曾經用“誠心”“清心”“安心”“匠心”“稱心”“開心”“舒心”“熱心”八個詞,來總結故宮博物院應如何服務觀眾這一問題,其本質是要求故宮博物院要採用人性化、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目的是讓故宮文化資源走進人們的現實生活。對於我們來說這是一場管理革命。

節假日的故宮游客眾多

人民網:2013年我們採訪您的時候,您提到遺憾:就是很多觀眾進到故宮后一直往前走,而錯過兩旁的精彩展覽,現在這個問題解決了嗎?

單霽翔:這已經不再是遺憾了,這個問題的解決成為了讓我極為欣慰的一件事情。

近年來,故宮博物院有兩個現象特別突出,一是過去80%的觀眾“到此一游”,沒有看到故宮博物院的展覽就出去了,現在80%的觀眾都要看院內的各個展覽,無論是午門城樓上的各類特展,還是珍寶館、鐘表館等常設專館,以及2015年開放的外西路區域,每天都迎接熙熙攘攘的觀眾前來參觀,節假日期間很多展廳門口還排起長隊,這在以往是極為少見的﹔再有,過去看展覽的觀眾中極少能看到年輕人,估計連30%都不到,現在這個比例徹底逆轉了,展廳裡70%的觀眾是年輕人。對於我們來說,現在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從“故宮”到“故宮博物院”的徹底轉變。

人民網:這源於故宮近年來策劃了一系列高品質展覽,但隨之也出現了“故宮跑”的現象。一方面體現了人們對優秀文化的熱忱,同時也反映出優質文化資源供應不足的問題。您怎樣看待這一冷一熱?

單霽翔:2015年的“石渠寶笈特展”和去年的“千裡江山——歷代青綠山水畫特展”舉辦期間,都發生過“故宮跑”現象,我們及時採取相應措施,如分發號牌、分時段參觀等,保証了觀眾參觀秩序和安全,同時也收獲了很多啟示。

故宮博物院究竟怎樣做到既妥善保護文化遺產,又滿足廣大民眾的文化需求?最現實的做法,就是努力擴大開放,舉辦更多觀眾喜聞樂見的展覽,讓更多深藏不露的文物藏品以更加富有創意的方式與公眾見面。同時,也要不斷創新觀眾服務方式,避免觀眾長時間排隊等候,以精細化的管理措施,保証觀眾的參觀質量。再有,努力舉辦“立體化”展覽,通過數字影像輔助導覽、展覽宣傳策劃等,並且針對重點展覽研發相應的隨展文化創意產品,讓一項展覽的社會影響最大化、觀眾體驗最優化。

手機殼系列文創產品

人民網:“火”的不僅僅是故宮展覽,還有多款“萌萌噠”的文創產品。您覺得怎樣把文創產品的時尚化、年輕化和故宮深厚的文化底蘊相融合呢?

單霽翔:很多媒體熱衷於宣傳故宮“萌萌噠”的文創產品,實際上“萌萌噠”的文創產品並不佔故宮文創的主流,不超過總量的5%。去年年底,故宮已經研發了10500種文創產品,大量體現故宮文化底蘊、實用性強、制作精良、創意十足的故宮文化創意和數字作品,正在以各種鮮活生動的方式走出紫禁城、來到社會民眾身邊。

故宮博物院一直在思考故宮文化如何與今天的人們生活順暢對話的問題,希望能夠用文化創意,將文化遺存與當代人的生活、審美、需求對接起來,讓故宮博物院更加“接地氣”。希望能夠通過文化創意產品的載體,讓傳統文化與觀眾的文化需求完美“對接”,研發出具有故宮文化內涵、鮮明時代特點,實用性強、綠色環保、價格合理,貼近觀眾需求的故宮元素文化創意產品。

人民網:您提到要把紫禁城完整地交給下一個600年。故宮博物院新館選址和設計已基本完成,未來在科技與文化方面將得到最好的交融呈現。能具體談談有哪些規劃嗎?

單霽翔:作為“平安故宮”工程的核心內容之一,故宮博物院北院區項目目前進展順利。新館選址在海澱上庄地區,南面是頤和園、圓明園,北面遠處是八達嶺和十三陵,佔地十萬多平米。北院區將進行多功能的分區使用,包括文物修復與展示中心、故宮文化傳播中心、宮廷園藝中心、科技保護研究中心等。其主要功能是作為大型文物保護修護中心和博物館展廳,同時建設數字博物館,使故宮博物院數字技術能夠得到展示。

新館主要有兩個功能:一是文物修復地,比如1500塊大地毯、33000件武備儀仗,這些大家具在故宮文物院沒有空間修復,所以要建一個大型的文物修復地,讓觀眾在這裡既能夠領略到故宮文物藏品的豐富多樣,也能感受到各類文物修復技藝的精湛與高超,以及“數字故宮”成果的精彩紛呈。二是跟故宮歷史文化關系不大的藏品展覽,如白沙宋墓100多箱出土文物等建國以后陸續進宮的藏品,可以在新館氣勢恢宏地布置出來。

 

延伸閱讀:

記者手記丨對話單霽翔:我不是‘段子手’,我是講故事的人

 

“致敬改革開放40年 文化大家講述親歷”往期回顧:

第一期︱專訪98歲電影表演藝術家於藍:紅心塑造英雄 真情培育兒童

(責編:韋衍行、湯詩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