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道邊上面條制作場景
▲社區內步道、小巷、廊道隨處可見
▲爬坡上坎在這個社區是家常便飯
▲劉毅給記者介紹面粉廠和鮮伯良
▲步道邊新建的觀景亭
▼站在步道涼亭上,李子壩輕軌站近在咫尺。
新都巷,是位於渝中區靠嘉陵江邊坡地帶的一個典型重慶老社區。去年,該區域內的新都巷步道系統整治工程竣工,3條步道不僅提升了社區顏值,還挖掘出了這個百年老社區的文化內涵。值得一提的是,步道打通堵點、互聯互通,其中一條沿嘉陵江岸的坡地延伸,不僅可俯瞰嘉陵江,還可全方位近距離打卡李子壩輕軌站。
這個百年老巷被稱為“重慶小巷博物館”,又因區域內一旅館而得名,與重慶小面的起源也有關。日前,記者走進新都巷,為你揭秘老巷故事。
重慶晚報-上游新聞記者 何浩 畢克勤 攝影報道
因一旅館而得名的街巷
日前,記者從位於牛角沱天江苑對面的步道入口進入新都巷,這是新都巷的北入口。由於新都巷背靠鵝嶺、面臨嘉陵江,上下落差達50余米,所以整個社區就像獨立在山坡上的一個封閉區域,僅北邊和南邊幾個出入口,出行主要靠石梯步道。
爬坡上坎,重屋累居,市井巷陌,這是典型的重慶街巷。
記者看到,社區裡縱橫交錯的巷子形態各異,有不斷抬升陡直的雲梯巷﹔有蜿蜒曲折的一人巷﹔有風景獨特的臨崖巷﹔還有半邊巷、屋中巷……整個社區,就像一座巷子博物館。
在新都巷住了近20年的社區工作人員王立芬告訴記者,其他地方都是社區裡的巷子,新都巷可以說是巷子裡的社區,各種巷子就像毛細血管互相通聯,外人走進來就像進了迷宮。不過對社區土著居民來說,這些巷子也方便了大家的生活,滋養了他們的性格。
社區負責人告訴記者,新都巷現存的民居,大多建於上世紀90年代,不過新都巷本身卻有近百年的歷史。據介紹,新都巷原為荒坡,上世紀30年代居民才逐漸增多,形成人口密集的居住區。
由於俯瞰嘉陵江,地處上清寺、兩路口、李子壩三角地帶交界處,成渝公路從附近經過,抗戰時期這裡有多處達官貴人的居所。社區負責人說,由於交通便利,人口往來眾多,1940年,當時的警察局警長馮國治便在此開設旅館,取名新都旅館,這個巷子從此以后就以新都巷為名了。
新都旅館曾經火了一陣子,直到上世紀80年代才拆除。社區負責人說,旅館舊址為現在的新都巷13號,如今舊址上也建起了民居。
老巷與重慶小面起源有關
在新都巷北入口的雲梯兩側有一組老照片,不僅有掏耳朵、拉板車等老重慶生活場景,還有和面、晒面等一組面粉手工作業場景。這組老照片,掩藏著新都巷和當時重慶城內第一家機制面粉廠,以及重慶小面的淵源。
“馮國治開旅館取名新都,新都巷遂得名沿用至今。新興於面粉產業﹔得名於陪都時期。自此,北方飲食普及山城,重慶小面風靡街巷,其源頭在此矣!……”這是國家一級文學編輯賴永勤為新都巷寫的《新都巷賦》,介紹了在新都巷一帶曾經繁榮的面粉產業。
據社區負責人介紹,1927年天津商人單鬆年在牛角沱山坡上(即今天新都巷一帶)創辦新豐面粉廠,為擴大生產,面粉廠集資募股。四川西充人鮮伯良入股3000元成為股東,兼任面粉廠監察、協理。后來單鬆年經營不善面臨倒閉,鮮伯良投資9萬元接收轉讓,更名為復興面粉廠,自任總經理。
鮮伯良通過更新設備、改良工藝、擴大銷路等措施,使其佔據了重慶機制面粉一半以上的市場。后來生意越做越大,先后收購了先農廠,創辦了南充面粉廠,注冊了“麥穗”牌商標,成為遠近聞名的“面粉大王”。今天的新都巷文化牆上,還講述了這位面粉大王的傳奇一生。
年過六旬的劉毅是新都巷土生土長的居民,他指著新都巷口的一棟大樓告訴記者,面粉廠的舊址就在巷口對面,上世紀90年代面粉廠拆除,建起了天江苑。
提起鮮伯良,劉毅嘴裡會很親切地給記者介紹鮮經理或鮮伯伯。劉毅說他父親和鮮伯良關系很好,解放前就和鮮伯良認識,而他則屬面粉廠二代,也在廠裡工作過,面粉廠一度曾改名為東風面粉廠。“當時牛角沱這個碼頭就是專門運輸面粉的,那時的市場上很難買到面粉,一般家庭想買還要托熟人,所以在面粉廠工作也是香餑餑。”劉毅笑著說。
面粉的批量生產,導致“機制面”的批量生產,如今名氣不小的重慶小面也就應運而生,加上大量北方人涌入重慶,改變了市民早餐吃米飯的習慣,吃小面在重慶便蔚然成風。社區負責人介紹,離面粉廠200米左右有個防空洞,有一種說法是重慶最早的小面店就在這裡,后來面粉廠周圍的小面店才逐漸增多。
這位負責人表示,下一步計劃將防空洞“洞子小面”打造出來,講解重慶小面起源的故事。
臨崖步道成輕軌拍照打卡地
記者在現場看到,經整治后的新都巷步道系統由3條步道組成,3條步道成為社區居民出行的主動脈。步道主出入口,在牛角沱天江苑附近,另兩個出入口則在市血液中心和大田灣小學附近。
整治后的步道路面使用灰色大理石透水磚,兩邊的圍牆則用青磚,整個步道顯得干淨清爽,與周圍建筑風格渾然一體。步道周圍還新添了涼亭、觀景平台、健身器材、文化小景等。
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一條步道臨崖而建,也是3條步道中最長、風景最好的。走在步道上,不僅可俯瞰嘉陵江,還可感受輕軌在身邊疾馳而過。步道上,專門打造了休閑涼亭供游客拍照,輕軌最近處離步道僅數米。在步道最高處的涼亭上,可以看見輕軌從李子壩緩緩駛來,成為打卡輕軌一景。
致敬改革開放四十年,文化大家講述親歷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藝,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精神。《見証人丨致敬改革開放40年·文化大家講述親歷》邀請改革開放40年以來當代中國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藝術大家,分享其求藝之路的藝術探索與思想感悟。 【詳細】
文脈頌中華·書院@家國 人民網文化頻道與“文脈頌中華·書院@家國”媒體團一同實地走訪六大書院,深入挖掘書院文化中蘊含的豐富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探討書院參與地方及國家文化建設的作用、貢獻,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