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圖①:夜燈下的無錫清名橋。 |
![]() |
圖②:西遞中秋月色。 |
江蘇無錫
明月皎皎 水波蕩漾
本報記者 姚雪青
在民俗學者浦學坤看來,中秋賞月,最美的是要有水相伴,最妙的在於江南水鄉的情趣。
在浦學坤的記憶中,每到中秋節,無錫城的居民喜歡到城中的公花園賞月。晚飯后到公花園,按無錫“走三橋”的習俗,走過大河池邊的涵碧橋,經過池上草堂的小石橋,再過同庚廳后的石橋,到公花園的長廊裡憑欄而坐。大家在此賞月,吟詩聊天講故事,還能享受到隨風而至的桂花香。
“如今賞月的地方更多了。”浦學坤說,江南水鄉,河網密布,橋上橋下,隨處可以觀賞天水一色中秋月。城中最吸引人的地方,要數清名橋一帶的古運河水弄堂。站在橋上,可看到天上的明月倒映在水中,隨著水波,與古運河兩岸的景觀燈交相輝映。
近年來,在這座運河古城賞月,又添了更多新特色、新看點。無錫的清名橋古運河景區每年夏季的江南古運河風情夜游節已連續舉辦5年,包括“流動的盛宴”“花漾運河·美麗傳說”“又見岸上踏歌行”“戲滿運河·樂游梁溪”,以及“盛世華燈·醉美運河”。每年的中秋專場都是其中的重磅環節,吸引了眾多市民和游客。
歷年的中秋專場,均設有“猜燈謎”“賞月”“飲酒”“放河燈”等板塊。在長廊上懸挂燈謎條、到舞台上猜謎互動、與家人一起開動腦筋……作為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無錫燈謎總是中秋之夜最具人氣的活動。猜對燈謎還可領取河燈作為獎品。放眼望去,暮色四合,靜謐的古運河被各色河燈點亮,成為流動的光帶。
坐上游船賞月,能近距離領略古運河的魅力。沿著水弄堂一路向南,水光與月光交相輝映,笑聲與水聲互相交織。在游船上品黃酒、猜燈謎、放河燈的同時,還有機會在指導老師的幫助下親手制作冰皮月餅,現場品嘗這團圓幸福的滋味﹔或者親手制作一個手工燈籠,在親手操作的樂趣中進一步感受節日樂趣。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中秋前后,除了這些傳統元素之外,還首次舉辦“古運河燈會”,以一場聲光電的華彩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寄托團圓、幸福的好意頭。
這些燈組布置70%分布在水上,30%設置在岸上。水上燈組既有逼真活潑、騰躍水上的游龍,也有活力四射、神採飛揚的海豚﹔既展現美麗富庶的江南風情,也呈現生活百態的水鄉故事。岸上燈組則分布於出入口、碼頭旁、涼亭邊等地,其中嫦娥奔月的花燈,融合娉婷裊裊的造型與清輝流溢的月光,唯美靈動。
■小貼士
8月16日—11月30日,首次“古運河燈會”舉行。
9月11日—13日,古運河游船上設置了賞月、飲叢桂坊黃酒、品月餅、猜燈謎活動。在南禪寺游客中心、南長街票亭、歪歪樓、清名橋,還設置了猜燈謎打卡點。
9月13日晚,在清名橋廣場舉辦古運河燈謎晚會,市民與游客共度佳節。
安徽西遞
月樓相依 燈影浮動
本報記者 游 儀
“中秋時節,皓月當空,夜涼如水。攜二三好友村中漫步,游湖賞月,實為一種不可多得的體驗。”今年是汪澄在安徽省黃山市黟縣西遞村賞中秋月的第七個年頭,作為一名攝影愛好者,談起古村賞月來,他興致勃勃。
“西遞有個絕佳的賞月地點,就是村口明經湖畔、梧賡橋旁。坐在湖邊石凳上,望著月亮從山中升起,水中倒影清晰可見,明月成雙。吹著習習涼風,真是心曠神怡。牌樓與圓月相依,那是徽州古村明月難得的美景。”汪澄告訴記者,秋天天空明朗,是極好的古村游玩季節。
行走西遞古巷,不經意地抬頭,盈盈明月恰在粉牆青瓦間,為古村深幽的夜色增添了一絲朦朧與靈氣。
每逢中秋,或在天井,或在閣樓,西遞人總會擺上一桌月餅,佐以一壺桂花釀。一家老少賞月談天,品酒吃餅,滿口醇香。臉盤大小的月餅,洒滿厚厚一層芝麻,白色打底,黑色寫字,一個“月”字躍然餅上,被黟縣人稱為“生月”。全家分食,和和美美。
中秋的西遞,為了讓游客感受到節日氛圍,各個民宿也使出了渾身解數,徽娘民宿就是其中之一。明月當空,燈影浮動,民宿樓頂露台擺上了徽式月餅和桂花釀。旅客們聞著花香,品著佳釀,有的低聲細語談天說地,有的以月為題吟詩作對,在古村賞新月,分外難忘。
吃完月餅若想消消食,也可往走馬樓方向漫步。登上小樓,置身凌雲閣中,青山熠熠生輝,湖水銀光粼粼,給人一種手可摘星辰的錯覺。
以往的西遞,入夜后隻有零星燈籠,古朴安靜。今年中秋,西遞村別出心裁,打造了一場燈光秀,讓游客能看到與白天不一樣的美景。從村口牌樓以光影互動重現徽州匠藝,到敬愛堂前用水墨投影講述西遞傳說,讓人稱贊。
順著光向前,忽見前方人頭攢動,一枝精致銀花和一個舟形麻布擺件映入眼帘。麻布擺件上,時而朵朵桃花飛舞,忽而柳絮迎風飄搖。此時一位游客上前,對著銀花輕輕一吹,隻見桃花被吹散,柳絮飛漫天。原來這是西遞會源橋的互動裝置,隻要游客對著銀花呼氣,麻布上的畫面就會隨之發生變化,引得大家躍躍欲試。
“今年中秋,西遞還組織了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表演,目的是讓游客了解徽州文化,也讓西遞的夜晚更加熱鬧多元。”黟縣徽黃旅游集團盛支君介紹。
這個中秋,來西遞,吃“生月”,品桂花酒,看一場月與燈的秀。
■順道游
梧賡夜月:梧賡橋,西遞村村口的一座橋,正對著胡文光刺史牌樓。坐在橋旁石凳,抬頭可賞月,低頭可觀水。
天井賞月:天井是宅院中兩房之間或房與牆之間圍成的露天空地。中秋時,西遞人家常在天井處擺桌圍坐。
觀景台:觀景台是西遞的制高點,登上遠眺,月光籠罩整個古村落,別有一番意境。
走馬樓:走馬樓為上下兩層,粉牆墨瓦,飛檐翹角,寬可走馬。在樓上憑欄遠眺,遠山近水盡收眼底。晴朗夜空下,登上走馬樓,稍一抬頭,仿佛圓月就在頭頂上空。
中秋假日期間,百匠堂中既有古彩戲法、獨台戲、川劇變臉、許村大刀、編鐘等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表演,還有部分國外非遺項目展示,給游客帶來新奇體驗。
陝西西安
月夜吟詠 詩意長安
張丹華 李幸宜
“今夜鄜州月,閨中隻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這首《月夜》是唐代大詩人杜甫在長安創作的一首望月思家之作,寫盡對妻子的思念。
長安一片月,萬家團圓節。因為有豐富的詩歌流傳,有悠久的歷史傳唱,在古城賞月,最能與古人產生情感共鳴。
每到中秋,西安城南大唐芙蓉園裡燈火通明,夜色如畫,是賞月的不二選擇。園內到處是古色古香的建筑,在這裡賞月猶如回到大唐盛世,彰顯“中秋長安月,清水出芙蓉”的意境。夜幕下最絢爛的彩霞長廊,一湖煙水一輪明月,美不可言。涼風拂面,舉頭望月,俯首看水,耳目心靈皆愉悅。
中秋祭月祈福一直是大唐芙蓉園的傳統節日慶典。家住大唐芙蓉園附近的陝西科技大學教授王震說:“祭拜月神是中國歷史上極具人文氣息、廣受歡迎的傳統活動,大唐芙蓉園通過豐富多彩、大眾喜聞樂見的方式來弘揚傳統文化,並賦予傳統文化以新的內涵,無論對於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和弘揚,還是豐富人們的文化生活、促進旅游經濟,都具有積極意義。”
2019年大唐芙蓉園中秋祭月大典將在園區月光鏡台隆重舉行。整個祭月大典將按照“上香”“祭酒”“誦讀祝文”“拜月”等一系列的傳統祭月流程進行,實景再現盛唐時期氣勢恢宏的祭月儀式。儀式結束之后,現場演職人員還會帶領游客將象征美好祝願的荷燈放入湖中。荷燈隨水長流,祈願祛除疾病災禍,子孫幸福安康。
中秋假期,每到晚間,大唐芙蓉園彩霞長廊會懸挂燈籠,下設燈謎。市民游客可以到此感受濃濃的節日氣氛。
在古城城西,市民游客還可以在灃東新城詩經裡小鎮和昆明池七夕公園,以詩意浪漫為伴,誦一段詩經,聽一曲禮樂,枕一席詩夢,做一日詩人。
灃東新城的詩經裡小鎮是讓“詩和遠方”夢想成真的地方,游客可以在“思無邪·家國夢”的節日主題和賞詩、趣拾、品食、獨思4個中秋活動板塊中,通過詩樂舞表演、“詩禮中國”沉浸式演藝、風雅詩頌真人演藝,以及充滿儀式感的簪花祈福、沐手抄詩、投壺射禮、風雅游園、月夜放燈等活動,在濃厚的詩經氛圍裡感受傳統節日的風雅與樂趣,融入一場團圓與詩意共行的節日大聯歡。
在秋日的昆明池七夕湖邊賞月則另有一番浪漫景象。市民游客可以看到一輪圓月緩緩從湖面升起,皎潔的月光倒映在水平面上,在落霞塢旁扶欄遠眺吟風弄月,在卷雲台看雲卷雲舒,體會古人中秋月夜吟詠感慨的浪漫情懷。
“除了賞月,昆明池還為市民准備了祭月、燈下猜謎、月下表演等系列活動,身著傳統服飾的‘仙女’在湖邊演繹祭拜月神傳統習俗,為來往游客帶去中秋安康的祝福。”西安昆明池景區運營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怡杉介紹,在這裡,游客既可以在湖邊品茶聚餐,遠眺美景,也可以親手和家人孩子一起制作花燈,在中秋之夜的昆明池畔互贈祝福美好。
版式設計:蔡華偉
致敬改革開放四十年,文化大家講述親歷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藝,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精神。《見証人丨致敬改革開放40年·文化大家講述親歷》邀請改革開放40年以來當代中國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藝術大家,分享其求藝之路的藝術探索與思想感悟。
【詳細】
文脈頌中華·書院@家國
人民網文化頻道與“文脈頌中華·書院@家國”媒體團一同實地走訪六大書院,深入挖掘書院文化中蘊含的豐富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探討書院參與地方及國家文化建設的作用、貢獻,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