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 |《追夢路上》:愛心接力鑄就“時代楷模”

由江蘇省民宗委、省文旅廳指導,無錫市惠山區錫劇藝術傳承中心原創的大型錫劇《追夢路上》,於9月4日亮相第六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
↑錫劇《追夢路上》精彩視頻片段
她
在學生時代接受
無錫愛心企業家吳和楓的
經濟資助和精神支持
在研究生畢業后
主動放棄大城市優越的工作生活條件
回到廣西百色地區的偏僻山村
她
帶領壯鄉百姓
奮斗在精准扶貧的道路上
矢志不渝,百折不撓
揮洒青春和熱血
直至獻出寶貴生命
她
是“七一勛章”獲得者
是“全國脫貧攻堅楷模”
是“優秀共產黨員”
是壯族人民的好女兒
是百色百坭村的
第一書記黃文秀
作為江蘇省精心推出的一部精准扶貧題材的主旋律戲劇作品,錫劇《追夢路上》從全新的藝術視角出發,將黃文秀的成長經歷與無錫市惠山區俞斌愛心工作室聯系起來,講述了黃文秀在熱心助學的企業家吳和楓(角色源自現實生活中的惠山愛心工作室成員吳敏杰)的幫助下,完成學業后自覺接過愛心接力棒,返回廣西百色的偏僻山村百坭村,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故事,藝術再現了“時代楷模”黃文秀的真實事跡。
▲錫劇《追夢路上》劇照
“作為地方劇種,該劇既運用了戲曲表演程式,又融入了新時代的表演元素,既准確表現了演員的內心感受,又不失傳統的戲曲味道。這是一大看點。”導演劉軍章表示。
錫劇《追夢路上》獲得專家們的高度評價:這是一部塑造先進人物、反映時代精神的現實題材劇目。作品構思巧妙,唱詞講究,音樂優美,角色鮮明,服裝和舞美呈現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點。
▲錫劇《追夢路上》劇照
背后故事 | 採風記——走近黃文秀
為進一步塑造好黃文秀的形象,將該劇打造成國家級舞台精品,《追夢路上》主創團隊專程前往廣西樂業百坭村採風學習,實地感受黃文秀對民族地區貧困群眾的赤子情懷。
▲錫劇《追夢路上》劇照
“走進黃文秀的家鄉深入體驗生活,使我不再僅僅局限於字面上對她的認識和理解,而是真真切切地用心在體驗,用情在感受。” 劇中黃文秀的扮演者季春艷說。
▲錫劇《追夢路上》劇照
在百坭村村委會,那塊村干部的工作去向牌上仍然保留著黃文秀的名字。“文秀雖然離開一年多了,但村民們不讓撤掉這塊去向牌,他們寧願相信文秀是請假了,總有一天還會回來。”國家一級演員、劇中男主角吳和楓的扮演者錢偉哽咽著說,“村部旁邊開小賣部的大嫂隻要提起文秀就流淚,一位雙目失明、得到過文秀幫助的婆婆至今都不願相信文秀走了。這些都告訴我們,隻要你心裡有人民,人民就永遠不會忘記你。”
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戲曲梅花獎獲得者、劇中黃文秀B角扮演者陳雲霞動情地說:“一位正值花季的女孩,默默無聞、扎扎實實地奮斗在脫貧攻堅第一線,用自己的青春和熱血,為國家、為人民作貢獻,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這帶給我們感動和奮進的力量。”
國家二級演員、劇中石大山的扮演者繆玉華噙著熱淚說:“在村口的愛心超市,在榕樹旁婆婆的家裡,在村前屋后的荷花池邊,我仿佛又看見了文秀走村串巷的身影,聽到她操著一口當地桂柳方言,和鄉親們談養蜂、說修路,看見她端起滿是茶漬的舊瓷碗,把玉米酒一飲而盡。她就這樣,永遠成為了百坭村的女兒。”
採風團一行走黃文秀走過的山路,吃黃文秀吃過的農家飯,俯身聆聽鄉親們介紹她駐村工作期間的日常小事,還專門參觀黃文秀先進事跡展。大家一次次被黃文秀的故事感動得淚流滿面,切身感受到了當地群眾對這位用青春芳華詮釋共產黨人初心使命的姑娘的戀戀不舍。
“我們唯有把看到、聽到、感受到的點點滴滴,都轉化成藝術的力量,把如此美麗動人的故事在我們的戲中更完美地演繹,讓更多的觀眾了解到‘時代楷模’黃文秀平凡而偉大的精神和情懷,讓《追夢路上》走得更遠,這才是對文秀最好的告慰。”惠山區錫劇藝術中心主任孫錫琴說。
▲錫劇《追夢路上》劇照
劇評 | 傳統劇種求突破 重大題材拓新途
張頌炫
大型現代錫劇《追夢路上》以獨到的藝術視角謳歌新時代,傳遞正能量,在錫劇舞台上成功地塑造了黃文秀這個光彩照人的藝術形象,是一出具有時代特征和社會意義的好戲。
作為地方傳統劇種的錫劇,深受無錫、常州一帶老百姓的喜愛。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為錫劇注入新鮮活力,創作出為老百姓所喜聞樂見、能夠傳唱的好作品,一直是錫劇藝術工作者追求的目標。
當劇作家符志剛聽到“時代楷模”黃文秀與無錫市惠山區俞斌愛心工作室之間的感人故事時,立刻以一個文藝工作者特有的敏銳性,感覺到這個故事中有戲。他與老搭檔、著名劇作家孫智宏經過謀劃,決定用錫劇這種藝術形式來創作一部大戲。
一出戲的時間是有限的,要在有限的時間裡刻畫出一個有著鮮明的時代特征和性格特點的年輕村官形象,就必須在黃文秀所做的眾多工作中,理出一條主線,由此貫穿全劇,帶動起其它的情節和細節,演化成戲中的故事和演員表現的元素。
黃文秀在百坭村工作不到兩年,但做了大量的工作,包括黨建、走訪幫扶貧困戶、修路、通電、推廣種植技術、帶動電商銷售等等。主創人員經過反復思考和斟酌,決定把故事的主線或明線放在修路上。這是整個故事的核心,諸多的矛盾和困難都圍繞著這條主線或明線來展開。
同時,主創人員還想讓現實中的惠山愛心工作室成員、對黃文秀有著物質幫助和精神支持的吳敏杰這個人物直接參與到戲裡去。於是,他們將生活中的吳敏杰轉化成戲中的二號人物吳和楓。從序幕到尾聲,吳和楓五次出場都是與黃文秀隔空對話,或微信、或電話、或夢中,似真似假,如夢似幻,在不同時空裡完成了劇情賦予男女主角的使命。這是《追夢路上》的輔線或暗線,也是該劇的一個創新之舉。
用錫劇這樣一個地方劇種來表現重大題材的作品時,既要有傳承,也要有創新。
傳承的立足點在於錫劇要有“錫劇”的味道。同時,也要在立足傳承的基礎上有所創新。圍繞錫劇以唱為主的傳統,《追夢路上》在敘述故事、展開沖突、推進劇情發展時,為劇中的一號人物黃文秀和二號人物吳和楓在重要時刻、關鍵節點都設計了長唱段。唱腔時而高亢激越,時而低回百轉,感人之處催人淚下,十分切合錫劇溫婉細膩的演唱特點。而在黃文秀演唱的過程中與村民溝通的虛擬情景裡,擬人化的山石、汽車,合理地運用戲曲程式,如“絞柱、串翻身、小翻、前扑、倒扑虎”等技巧作為襯托。最后汽車墜下山崖時,以紗巾從天而降飄落在地作為象征,寓意不言而喻。
成熟的劇目,是在不斷的演出和不斷的打磨中提煉、升華而成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追夢路上》的提高和完善仍在路上。
▲錫劇《追夢路上》劇照
(圖文資料來源於國家民委官方微信公眾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