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文化專題>>第六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

浙江 | 《畬山黎明》:大山深處畬漢情

2021年09月03日17:19 | 來源:人民網-文化頻道
小字號

↑《畬山黎明》視頻

“忠勇魂,山連山﹔畬漢情,心換心”,當音樂響起,舞台上的“啟明星”高高升起,仿佛打開了一扇歲月之門,讓人的思緒回到了上世紀30年代的浙西南山區......

▲《畬山黎明》海報

9月4日,大型原創民族歌劇《畬山黎明》亮相央視網和國家民委門戶網站。該劇取材於浙江省景寧畬族自治縣的真實故事,講述了大山深處以“畬藥婆”鐘銀釵為代表的畬族群眾,與紅軍在革命年代結下的血肉親情,展現了畬族同胞的家國情懷和忠勇精神。

▲《畬山黎明》劇照

該劇由浙江演藝集團(浙江歌舞劇院)負責編排制作,由國家一級導演楊小青擔任藝術總監,國家一級編劇劉鵬春為文學顧問,蔣新光導演,陳晶、麻益兵編劇,著名作曲家吳小平負責作曲及音樂設計,女高音歌唱家鄭培欽領銜主演,青年指揮家陳瑱璇現場指揮,浙江民族管弦樂團現場伴奏。

▲《畬山黎明》劇照

全劇共有8場,包括《祝壽》《拒紅》《探紅》《識紅》《奪鹽》《回家》《戀紅》《曙光》,從時間順序、心理變化等多個角度將“畬藥婆”鐘銀釵與紅軍的故事娓娓道來。

1934年,為了調動和牽制敵人,掩護中央機關和紅軍主力部隊轉移,同時為了北上抗日,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成立。幾經挫折后,余部組建成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在粟裕、劉英的率領下,進入浙西南,堅持了3年艱苦卓絕的游擊戰爭。

《畬山黎明》正是以此為背景,講述了年逾花甲的“畬藥婆”鐘銀釵,因醫治受傷的紅軍戰士與紅軍挺進師產生聯系,在生死考驗中,她從紅軍戰士劉挺等人身上逐步認識了共產黨人和革命事業的故事。畬山深處,鐘銀釵毅然帶著家人承擔起救治紅軍傷員的危險任務。不幸的是,“白色恐怖”愈演愈烈,縣保安團、保長都盯上了鐘銀釵。最終,家人犧牲、族人受困,鐘銀釵悲憤交加,但也更堅定了她對紅軍和革命事業必勝的信念。

“‘星的指引、心的跟隨’,《畬山黎明》中,紅五星貫穿全劇,成為我們構思的一個支點。同時,畬族和漢族、紅軍和群眾之間的相互尊重與認同,為后來畬家百姓一心為紅軍著想和軍民情感的升華奠定了基礎,這是我們在歌劇中想表達的,也是我們在採風中了解到的歷史真實。”蔣新光表示。

▲《畬山黎明》劇照

《畬山黎明》整部劇既有歷史文化的厚重感,又兼具民族風情與現代氣息。在舞美上,大到房屋背景、小到一根彩帶,都來源於真實生活,同時結合角色加以美化,在增加可看性的同時不失原真狀態﹔在音樂元素上,將畬族的山歌、民謠等少數民族傳統樂曲融合到歌劇的樂曲當中﹔在舞蹈編排上,既吸收了畬族舞蹈傳統步法,又融合了現代時尚元素,體現出創新思維。

▲《畬山黎明》劇照

“民族歌劇中,‘歌’ 的重要性自不必多言,人物形象、故事情節都由歌曲來體現和推進。而劇中穿插的 ‘舞’ 的部分,如‘祝壽舞’‘打鹽霸’‘糍粑舞’等,都體現了民族文化特色,並將舞蹈融入劇情,有機融合形成整體,有助於劇情的推動和視聽效果最佳化。”蔣新光說。

舞台之上,動人的旋律時而令人歡笑、時而令人悲傷,在以“畬藥婆” 鐘銀釵為故事核心的表演中,觀眾們看到了畬漢一家親的真情,更看到了畬家人為革命不怕犧牲的家國情懷。

劇評 | 一部紅星照耀下的畬族革命史

鄭榮健

▲《畬山黎明》劇照

看完民族歌劇《畬山黎明》,耳邊始終縈繞著那首主題曲《紅五星》,像破曉微風,潛移默化﹔又像鬆濤入耳,陣陣浩蕩。該劇敘事結構與音樂結構緊密結合,戲劇情節、人物心理與曲目唱段交相輝映、互為塑造,化成了優美的旋律和充滿個性色彩的音樂形象。

這部取材於浙江麗水景寧畬鄉真實往事的大型歌劇作品,視角獨特、情感真實,給人強烈的共鳴感。它沒有選擇宏大敘事,而是從普通群眾視角去看待革命年代裡與紅軍相遇、相識、相知,再到下定決心跟著紅軍走的過程。包括“畬藥婆”、阿根叔等在內的所有普通群眾,耳聞污蔑紅軍的傳言,面對敵人的恐嚇,會害怕、會猶豫,但同時更會從情感和理性出發作出自己的判斷。就像“畬藥婆”所唱的“怕怕怕”“難難難”,對比紅軍與白匪“當兵的進山誰不搶,唯有他們不一樣”,所有這些體驗、感受和心理過程,是一般人都可能有的。普遍的同情心和同理心,往往是文藝創作最朴素的邏輯、最感人的力量。

▲《畬山黎明》劇照

值得一提的是,民族歌劇《畬山黎明》沒有讓所有群眾的覺悟、認識整齊劃一,而是塑造了不同的人物形象。這當中,“畬藥婆”醫者仁心,也是覺悟最高的人物。她在上山時與紅軍隊伍見面后,才堅定了內心的判斷,而到正興、香兒犧牲后,她更加認清了現實,在革命的道路上真正覺悟成熟。而畬族群眾在對待紅軍的問題上,也都經歷了從避禍排斥到了解認同的過程。

這部戲最難的是表現畬族群眾從拒絕紅軍到接納紅軍,這個轉變怎麼完成?山上缺鹽,畬寨缺鹽,紅軍與畬族同胞共同處在被壓迫而掙扎在生死線的緊急關頭,他們選擇了彼此認同、一起戰斗,這不僅是一個情境,更是歷史必然的選擇。於是我們就不難理解,全劇結構整飭清晰,情感推進循序漸進,沒有高詞大調,卻那麼真摯感人。

《畬山黎明》中,那一頂閃耀著革命光芒的紅軍帽,是貫穿全劇的道具,也是象征的意象——“帽上一顆紅五星,血染顏色更分明”。因為這個靈魂的貫穿,全劇的音樂便有了很好的情感主題,在此基礎上,我們看到了不同人物及其主要唱段所展現的音樂形象。

可以說,鮮明而充滿底蘊的民族特色、真摯而豐富的人物情感、意象化的精神力量及音樂轉化,構成了這部戲獨特的個性風格、審美品格。

(作者系《中國文藝報》記者)

(圖文資料來源於國家民委官方微信公眾號)

(責編:魯婧、高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