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 《獻船》:藝術再現“渡江戰役” 謳歌人民力量

↑《獻船》視頻片段集錦
9月4日,由安徽省民族事務委員會、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廳聯合出品,安慶市黃梅戲藝術劇院精心創排的新編黃梅戲《獻船》在央視網和國家民委門戶網站播出。
▲《獻船》海報
《獻船》是根據1949年解放戰爭渡江戰役中,長江北岸安慶漳湖回民村的數十名回族船工組成渡江船工突擊隊,冒著槍林彈雨護送解放軍渡江的真實故事改編而成,藝術再現了“渡江戰役的勝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劃出來的”的歷史場景,詮釋了“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的深刻內涵。
“《獻船》通過國民黨毀船、老百姓藏船、解放軍找船,到最后老百姓主動獻船,軍民聯手渡過長江這樣的劇情變化,不僅在歷史層面再現了一段不能忘卻的光輝故事,而且在現實層面賦予了民族團結的延伸內涵。”安徽省民族事務委員會主任陸友勤表示。
▲《獻船》劇照
為深入了解劇情的歷史背景,安慶市黃梅戲藝術劇院曾組織演創團隊前往漳湖回民村和皖河農場三益分場採風,找到當年參加渡江戰役的船工及后代,並邀請相關專家開展調研座談。根據相關單位和專家意見建議,《獻船》劇本數易其稿,最終於2020年8月定稿。
《獻船》編劇濮本信多年前到訪過漳湖回民村,“聽到當地人說起回族船工幫助解放軍渡江的故事,一下激發了我的創作興趣。”濮本信根據回族船工的歷史故事和黃梅戲的特點,構思出劇中回族少女“水妹子”這一角色。
“水妹子是一個善良、朴實而又帶有些許倔強的女性角色。”國家一級演員鄭玉蘭在劇中扮演水妹子,她表示,希望通過該劇展現安慶當地的風土人情,讓觀眾體會到軍民魚水情和中華民族一家親的重要意義。
▲《獻船》劇照
《獻船》男主角馬自正在劇中經歷了較大的思想斗爭,一方面他面臨著來自父親的壓力,另一方面他的內心向著解放軍、向往革命。“他的命運與革命浪潮緊密相連,他的思想隨著劇情的發展而變化。”男主演潘文慶在談及扮演馬自正這一角色的心得體會時說,“劇中戰斗戲較多,要翻很多跟頭,動作要求較高,這對我來說也是一次全新的嘗試。”
值得一提的是,安徽省著名黃梅戲作曲家陳華慶此次擔任《獻船》作曲,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裡,他根據劇本變動,共創作出120余首曲目,最終從中選定40余首作為該劇的配樂。
“我們希望《獻船》能借助此次展演機會,讓全國的觀眾感受到黃梅戲的藝術魅力,更加了解那段波瀾壯闊、體現軍民情深的革命歷史。”安慶市黃梅戲藝術劇院院長余登雲表示。
劇評 | 民心作舟渡天塹
李春榮
《獻船》突出民族特色和地域特點,以富有安徽地方韻味的黃梅戲,謳歌了中國共產黨為人民解放而奮斗的偉大歷程,是一台主題鮮明的大題材、小切口劇目。
▲《獻船》劇照
該劇演繹了以回族少女水妹子、老村長馬兆龍及其兒子馬自正等為代表的回族群眾,在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解放軍的感召下自覺走向革命的故事,體現出“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的主題內涵。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之所以能夠橫渡長江天塹,不僅靠像水妹子、馬兆龍等千千萬萬個普通老百姓獻出的有形之船,更靠“打倒反動派,翻身作主人”的洶涌民心所凝成的無形之船。民心作舟渡天塹,體現出中國共產黨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和使命,贏得了廣大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
《獻船》以渡江戰役為背景,表現了回漢人民之間的團結友愛、解放軍與老百姓血肉相連的魚水深情。該劇除了著力表現回族船工支援解放軍過江,還用了很大篇幅講述當地回漢人民一家親,相互關心、相互扶持的感人故事。比如,漢族方老伯的房子被國民黨匪軍炸塌后,水妹子等回族同胞紛紛幫他家蓋房、提供幫助等。尤其是最后回族船工全力支持解放軍過江的情節,體現了軍民魚水情和民族團結一家親的主題。
《獻船》是一台雖朴實無華卻滿台生輝的劇目。該劇結構平順,層層推進。劇中演員表演平實,黃梅戲韻味十足。主演鄭玉蘭唱腔柔美,表演純朴﹔崔克勇扮演的老村長馬兆龍倔強中透著一絲可愛,精明中摻著一些無奈。其他演員也都各司其職,形成一股合力,充分體現了劇團的實力。
(作者系安徽省藝術研究院院長、安徽省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兼戲劇評論專業委員會主任)
(圖文資料來源於國家民委官方微信公眾號)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