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首页

算起来这是我来北京参加两会的第15个年头,回想起2001年我第一次以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进行提案的情景,仍历历在目。如果说当时更多的是紧张和兴奋,那么到今天,期待和责任感是我个人最深切的体悟。

我是做文化产业的,做过舞台剧,也做过一些影视剧、综艺节目。今年,我的关注点是优质影视剧目的制作和推广。不客气地讲,现在市场上每年都会制作出大量的影视剧作品,但真正打动人心的好故事太少、作品同质化太严重。

人是有感情的,带着情感创作出来的作品才会有温度,才会打动别人,才能拥有好口碑。《媳妇的美好时代》在坦桑尼亚等国热映,《大圣归来》在戛纳卖出千万版权又一次让中国动画在国际上扬眉吐气了一回,都说明了好作品是可以跨越国界的,是可以引起共鸣的。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的作品在一年公映的600多部电影中占的份额很小。广大观众被迫看着很多同一类型的片子,这终究会让大家产生审美疲劳。

让写故事的人踏踏实实去创作,让推广电影的人专心致志搭建平台,搞影视剧创作的人不过多地参与市场运营,这才是“术业有专攻”,才能制作出更多像去年的《伪装者》、《琅琊榜》这样深受大众喜爱的优质作品。

作为企业家代表,我更期盼国家能够完善在影视剧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比如,今年年初推出的《电影促进法(草案)》就是一个信号。对一些优质影视作品,国家还可以给予更多资金和市场方面的扶持,比如为优秀影视剧作品提供好的档期、保证一定比例的院线排片,给予公益类电影启动资金方面的支持等。

总而言之,影视作品最重要的是“质”,这需要广大从业者拒绝哗众取宠,用真情实感、放下心来搞创作,不要都盯着票房,要聆听自己的心声去创作,找准自己的定位,坚持自己的风格。中国本土的优质电影终将会凭借自己的实力走上世界影视圈的舞台,演绎我们自己的精彩。详细内容>>

委员简介

陈泽盛,全国政协委员。

提案涉及的问题“不大不小” 有明确建议

    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葛剑雄指出,对“参政议政”的“政”,往往有误解,认为“政”就是国家制度啊、路线方针啊。在他看来,政府的行政职能,就是“政”。“政协最好不要去过度关注具体的问题,而是应该关注政府怎么去处理这个具体问题。当然你给政府出谋划策也很好,但更主要的是,监督或者帮助政府通过政府行为去做到。”

    “每次提案我都提不大不小的问题。”葛剑雄解释说,十八大已经把国家的大政方针都定下来了,政协当然是要遵循这个方针。有关这一方面不是我们政协要讨论的,我们也没有这个能力。太小的事情直接跟政府有关部门提提建议就可以了,有的跟地方部门提就可以了。

    2013年赴京参加两会前夕,有不少人找葛剑雄反映情况、递交材料,希望“能在提案上写一写,发言时说一说,找相关部门负责人提一提”。但看了材料,葛剑雄发现很多本该由基层、地方政府部门来解决,或是该通过人大渠道问责。

    葛剑雄曾直言,不光是有些普通民众不清楚,一些代表委员也模糊。有些议案、提案,所议之事、所建之言,是法律早已明确的政府职责,对人大来说,该是问责;对政协来说,则是监督。还有一些问题,太地方化、部门化了,不该占用全国两会这个宝贵平台。

    查阅《政协全国委员会提案工作条例》,有关提案的基本要求中,可以看到“科学性”、“可行性”、“实事求是”、“有具体的建议”的字眼。

    “我的提案,不管提什么内容,都是考虑成熟的,具体的,可操作的。”葛剑雄认为,如果还没有考虑好,可以作为社情民意来反映,可以提出来供政府参考,而不必要用提案的方式。

2014年两会将再建言解决“教育的中国问题”

    作为教育界的政协委员,无论是在全国两会期间还是在公开论坛等场合,葛剑雄一直在为教育建言。2014年两会召开在即,他期待借这次大会呼吁全社会都重视教育。

    2013年,葛剑雄曾在《光明日报》发表题为《教育的中国问题还是中国的教育问题》的文章。在他看来,中国的教育问题,主要是教育本身,但教育的中国问题,那就是在中国的教育牵扯到的各方面,不仅仅是教育本身,还包括整个国家、整个社会的问题。因此,要解决中国教育问题,离不开教育的中国问题,离不开每个人。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大学的毛入学率应该是40%。也就是说,到2020年,同龄青年中会有40%的人能够进入大学。葛剑雄据此表示,要真正实现上大学比较容易,改变现在的“教育乱象”,必须提前将60%左右的同龄青年分流。“考大学前,有的已经找到合适的工作,有的通过了技术培训,这样分流后,家长跟本人才不会有太大压力,老师跟校长也不会有太多压力。”不过,这样的前提是不管你从事什么职业,大家的社会地位是一样的。这恰恰是现在社会的矛盾问题。

    “现在人们都寄希望于教育改变自身的地位,给教育的任务太重了。”葛剑雄希望借两会的平台,更好地呼吁政府各个部门、社会各界及家长一起来关注中国的教育。(人民网记者赵艳红/文)

精彩推荐

  • 袁慧琴:"院带班"传承京剧 因材施教培养领军人物
袁慧琴:"院带班"传承京剧 因材施教培养领军人物
  • 冯英:《鹤魂》成"中芭"试金石 年轻人要"补短" 冯英:《鹤魂》成"中芭"试金石 年轻人要"补短"
  • 周予援:打开院墙拥抱人才 让人才流动起来周予援:打开院墙拥抱人才 让人才流动起来
  • 冯远:艺术院校高学历层次教学缺乏高标准严要求冯远:艺术院校高学历层次教学缺乏高标准严要求
  • 邰丽华:为渴望文化生活的残疾人传递心声邰丽华:为渴望文化生活的残疾人传递心声
  • 张抗抗:学会用"深度阅读"代替"碎片化"阅读张抗抗:学会用"深度阅读"代替"碎片化"阅读
  • 茅善玉:沪剧曲谱嫁接唐诗宋词茅善玉:沪剧曲谱嫁接唐诗宋词
  • 苏士澍:书法进课堂 弘扬传统文化"润物无声"
苏士澍:书法进课堂 弘扬传统文化"润物无声"
  • 陈泽盛:写在我任政协委员的第15年
陈泽盛:写在我任政协委员的第15年
  • 张泽群:综艺不能只会"奔跑"更要引领张泽群:综艺不能只会"奔跑"更要引领
  • 何建明:好的文学作品"是靠脚走出来的"何建明:好的文学作品"是靠脚走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