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两会,我提的建议是有关于如何用文艺方式讲好中国故事,尤其是当文化艺术“走出去”的时候,如何发挥国家院团的作用以及如何激发文艺的特殊魅力。
中央芭蕾舞团一直遵循着1964年《红色娘子军》的创作方向,努力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和民族情感的芭蕾舞剧作品。50多年来,中央芭蕾舞团一直秉承着三足鼎立的艺术创作方针,在演好古典芭蕾的同时,演好中国的芭蕾,同时创作属于现当代的芭蕾。
近期,我们将女孩徐秀娟舍身救鹤的真实故事改编成芭蕾舞剧《鹤魂》。早在2006年,我们就酝酿创作一部以鹤为主题的作品。鹤美丽、高洁,对爱情忠贞、专一,尤其是它从外形上带有高贵的气质,非常符合芭蕾这种表达形式。
2014年,习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指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艺术一定要走到最基层,只有在深入生活之后,再回到台上去演绎,演员内心才会迸发出一种真情实感。在创作《鹤魂》期间,全团主创人员包括作曲家、舞台美术、设计、服装设计以及编导、演员等先后五次前往黑龙江扎龙和江苏盐城采风。去年6月,团里一些年轻的演员们赴扎龙慰问演出,在交流的过程当中,演员们被年轻养鹤工们的不懈坚守与辛劳付出所打动。
今年两会上,习总书记提出“补短板”这一关键词,年轻人有朝气,但是“短板”也很明显,确实要补一些传统文化知识和那些具有深刻内涵的、民族性的东西。我们要向创作出《红色娘子军》的老艺术家们致敬,延续他们的创新精神,不断努力用芭蕾的语汇讲好中国故事,实现东西方文化融合上的突破。
对我们的作品而言,不仅要为中国观众所喜爱,还要让其他国家的观众喜欢。只有当其他国家的芭蕾舞团也来演绎我们作品的时候,他们才能更好地懂得中国的文化,了解中国的审美情趣、人文情怀和内在的精神。
如今,《鹤魂》已成为我们的一块试金石,它检验着中芭在国际舞台上是不是能用中国的语言来表达世界共同关注的主题,是不是真正能表达中国当下艺术的最高水准以及创造力。【详细内容】【精彩视频】
冯英,全国人大代表 中央芭蕾舞团团长、芭蕾大师,国家一级演员。
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葛剑雄指出,对“参政议政”的“政”,往往有误解,认为“政”就是国家制度啊、路线方针啊。在他看来,政府的行政职能,就是“政”。“政协最好不要去过度关注具体的问题,而是应该关注政府怎么去处理这个具体问题。当然你给政府出谋划策也很好,但更主要的是,监督或者帮助政府通过政府行为去做到。”
“每次提案我都提不大不小的问题。”葛剑雄解释说,十八大已经把国家的大政方针都定下来了,政协当然是要遵循这个方针。有关这一方面不是我们政协要讨论的,我们也没有这个能力。太小的事情直接跟政府有关部门提提建议就可以了,有的跟地方部门提就可以了。
2013年赴京参加两会前夕,有不少人找葛剑雄反映情况、递交材料,希望“能在提案上写一写,发言时说一说,找相关部门负责人提一提”。但看了材料,葛剑雄发现很多本该由基层、地方政府部门来解决,或是该通过人大渠道问责。
葛剑雄曾直言,不光是有些普通民众不清楚,一些代表委员也模糊。有些议案、提案,所议之事、所建之言,是法律早已明确的政府职责,对人大来说,该是问责;对政协来说,则是监督。还有一些问题,太地方化、部门化了,不该占用全国两会这个宝贵平台。
查阅《政协全国委员会提案工作条例》,有关提案的基本要求中,可以看到“科学性”、“可行性”、“实事求是”、“有具体的建议”的字眼。
“我的提案,不管提什么内容,都是考虑成熟的,具体的,可操作的。”葛剑雄认为,如果还没有考虑好,可以作为社情民意来反映,可以提出来供政府参考,而不必要用提案的方式。
作为教育界的政协委员,无论是在全国两会期间还是在公开论坛等场合,葛剑雄一直在为教育建言。2014年两会召开在即,他期待借这次大会呼吁全社会都重视教育。
2013年,葛剑雄曾在《光明日报》发表题为《教育的中国问题还是中国的教育问题》的文章。在他看来,中国的教育问题,主要是教育本身,但教育的中国问题,那就是在中国的教育牵扯到的各方面,不仅仅是教育本身,还包括整个国家、整个社会的问题。因此,要解决中国教育问题,离不开教育的中国问题,离不开每个人。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大学的毛入学率应该是40%。也就是说,到2020年,同龄青年中会有40%的人能够进入大学。葛剑雄据此表示,要真正实现上大学比较容易,改变现在的“教育乱象”,必须提前将60%左右的同龄青年分流。“考大学前,有的已经找到合适的工作,有的通过了技术培训,这样分流后,家长跟本人才不会有太大压力,老师跟校长也不会有太多压力。”不过,这样的前提是不管你从事什么职业,大家的社会地位是一样的。这恰恰是现在社会的矛盾问题。
“现在人们都寄希望于教育改变自身的地位,给教育的任务太重了。”葛剑雄希望借两会的平台,更好地呼吁政府各个部门、社会各界及家长一起来关注中国的教育。(人民网记者赵艳红/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