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分账:你们争你们的,别嫁祸观众--文化--人民网
人民网>>文化>>滚动新闻推荐(时效性强新闻)

电影分账:你们争你们的,别嫁祸观众

2012年11月20日07:32    来源:中国青年报    手机看新闻

  在北京一家影院的新片推荐栏中,导演冯小刚、王家卫、王晶、陆川、刘伟强等人的电影海报都被贴在显眼位置,这些并不多产的导演在同一档期集体亮相,于影迷而言,无疑是一场饕餮盛宴,但本该与观众同乐的院线,却遭遇了一张令他们热情降到冰点的通知。

  自11月13日起,全国各大院线陆续收到一纸由中影集团、华谊兄弟、博纳影业、星美集团和光线传媒五大国内发行公司发出的通知,其中要求发行方与院线的票房分账比例将不低于45%∶55%。

  突然收到通知,各院线手足无措,“这种感觉就像收到法院传票一样,对院线甚至没有起码的尊重。”“谈不拢,就拒放某些影片。”院线一方都表示,并不认同发行公司提出要提高分账比一事。

  面对国产电影票房这块“蛋糕”,被戏称为“复仇者联盟”的发行方与“守护者联盟”的院线都想“吃”得满意。

  如何分账,还得谈

  即将在贺岁档期上映的影片《血滴子》提前一个月预售,不少城市的预售票已被抢空。这让院线对今年佳片扎堆的贺岁档票房信心十足。11月21日起,全国各大院线将在北京为17部贺岁影片做为期3天的联合推介活动。正在此时,一份没有院线一方参与讨论的通知,让他们“寒心”。

  五家发行公司以“由于大量新的制片技术的应用和人工费用的成倍提高,影片的制作成本也在快速上涨。为繁荣国产影片的创作生产,提升国产影片的制作质量,逐步理顺制片、发行、放映环节的经济关系”为由,达成“共识”:自2012年贺岁档上映的《1942》、《王的盛宴》、《大上海》等9部影片开始,五家公司发行将提高分账比例。

  收到通知后,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和各大院线在深圳举行紧急会议,明确表态:对于五家发行公司提出的要求不能接受。

  国产电影分账模式开始于1995年,当时实行制片方35%、院线65%的票房分账。2009年底,国家广电总局提出制片方分账不低于43%。2011年11月,广电总局进一步规定,参照国际惯例,电影院对于影片首轮放映的分账比例原则上不超过50%,但目前多数国产电影仍按照43%∶57%的比例进行分账。

  院线一方表示,分账比例沿袭很长时间,要改变格局应该充分准备之后才能大动。院线理解制片的难处,但要求提高分账比例的2个百分点,完全可以向电影专项资金申诉。一贯支持五家制片公司的院线影城认为,发行公司此举纯属见利忘义。

  《综艺报》电影版主编朱玉卿认为,在中国的电影产业蛋糕仍未做大时,无论哪一方站出来要把利益向自己一方倾斜,都会动摇产业的根基。“毕竟上游的制片,中游的发行,终端的放映端‘都在一条船上’,这样下去会造成他们彼此不信任。”

  目前,各家院线联合商议、表态,但发行公司却始终回避。中影集团新闻发言人、中影营销公司总经理蒋德富称,几大发行公司也还没有互相通气,什么时间沟通,要看其他发行方意见。截至记者发稿时,其他四家发行方均未表态。

  中影星美电影院线有限公司发行部经理刘明表示:“现在的局面还能谈,无所谓谁的态度强硬,影院可以不接受提高分账比例的要求,只要是合理、在大家接受范围之内,方式方法彼此都接受,完全可以。反正一共就100个点,互相分呗。”

  只有不好的电影,没有不好的档期

  发行公司选择在贺岁档前夕摆出如此“攻势”不无道理。

  朱玉卿指出:“今年的贺岁档期时间较长,从11月底开始,一直延续到明年2月。未来三个月的电影票房将是一座富矿。”朱玉卿保守估计,贺岁档期的票房收入将占全年票房收入的三分之一。

  但是,这也体现出一个问题:国内的档期协调机制需要调整。

  据首都电影院经理于超介绍,首都电影院现在有14个厅,但排片并不容易。“今年初,进口分账影片从20部提高到34部,加上这两年国产影片逐年提高进入院线的部数,因此,档期已经成为比较突出的问题。同一个档期上映数量越来越多,但影片之间的协调机制尚不健全,可能会给观众一种感觉:有时,好电影集中上映,有时长期都没有佳作出现。”于超说。

  “调整分账比例没错,但要先解决主要矛盾:为什么这些电影要一窝蜂上映?”刘明指出,目前国产片影片扎堆上映,并不是合理的节目资源分配,以中国现有的影院个数和银幕数量,并不能承载。

  “只有不好的电影,没有不好的档期。”朱玉卿说。

  以今年五一档期为例,《匹夫》、《黄金大劫案》等影片同时上映,“抱团取暖”,但最终票房成绩都不理想。“几部影片的上映日期前后差不了两天,观众兜里的钱有限,怎么可能在同一档期将电影都看完!”刘明认为,目前,影片成本、分账比例都不是主要问题,只要把档期划分好,大家都能挣到该挣的钱。

  国产电影真能挣到钱吗?据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10月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国电影票房达到121.8亿元人民币,其中29部进口影片的票房数额高达72.4769亿元。由这一数字可以看出,进口影片比国产影片赢得了更多票数,这可是由观众用脚投出的。

  因此,除了完善档期协调机制,发行公司也该更关注如何提高国产电影的水准。

  “在全媒体时代,一部影片的好坏很快就会传开,影片质量很关键。”朱玉卿认为:“现在国产影片随随便便就能票房过亿,并不是影片水准提高了多少,而是终端发展得特别快——目前全国影院已有3340多座,银幕数已有1.2万多张,观影人数也在增加。”

  发行公司以影片投资、制作成本为由想提高分账比例,但在刘明看来,“巨额投资也可能拍出烂片,低成本也有佳作。投资者认为高投资成本做出的影片应该值高价钱,但观众并不这么认为。这种例子比比皆是。”

  一年票房不如电商一天收入

  电影投资成本愈来愈高,片方表示挣不到钱,但影院负责人也表示,投资电影院很“烧钱”。

  据悉,现在投资一座10厅左右的影院大概需要2000多万元,设备10年左右就要更新,折旧成本非常高。一家有1500个座位的影院,一年的票房收益要在2500万元才能保证不亏本,还谈不上盈利。

  两方成本增加,如何分账又引来争议,这不禁让观众也收紧了心:调整分账比例的损失会不会由观众承担?如此一来,高票价将让看电影成为一种奢侈消费。

  “这是一种误读,电影院不会采取这种方式弥补损失。”刘明说。

  “新建影院越来越多,竞争越来越大,观众不断分流,各家影院会使出营销手段留住观众,而票价本身是分量最重的杠杆。”于超认为,基于这种情况,电影票价会慢慢降低,而不是走高。

  事实上,且不论票价高低,从目前全年的观影人数,就可看出,看电影还不是大家常态的文化消费。

  朱玉卿给出这样一组数据:去年的观众人次是3.6亿,今年大概是4.5亿。中国有将近7亿的适龄的、能看电影的人,但一年的观影人次还不到5亿,这说明我们的电影对观众的吸引力不够。

  朱玉卿调侃说:“即便今年我们的票房到了170亿元,还不抵电商呢,他们在光棍节一天就有191亿元的收益。”

  因此,有业内人士认为,除了制作出更好的影片,提升观影服务,发行公司与院线也应该更多地考虑观众的感受。“目前,我们的电影产业链缺少两个环节:一是缺少科学的市场调研和调查。一个项目是否‘上马’仅由投资人和个别主创人员商议决定,没有前期对项目的调查、评估。让观众为他们的决定埋单是否合理?二是,在电影上映后,缺少观众测评环节,没有考虑到观众的心理需求,往往就是核心创作团队决定电影如何呈现,强迫观众去喜欢,并分担成本,这不公平。”朱玉卿认为,无论业界在哪个方面做得不好,除了伤害电影业外,还会把损失转嫁到观众身上,“这非常不科学”。

  不少电影从业者认为,分账比例只是“小节”,更重要的是,在中国电影面临“内忧外患”的当下,与其“盯着彼此的分账比”,不如思考:如何用更好的电影赢回观众。

(来源:中国青年报)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