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于丹被轰”:昆曲雅集,还需雅音相伴【2】--文化--人民网
人民网>>文化>>媒体联播

评“于丹被轰”:昆曲雅集,还需雅音相伴【2】

云菲

2012年11月23日08:56    来源:中国艺术报    手机看新闻
11月17日晚在北大百年讲堂的一场昆曲演出中,表演结束时,于丹被主持人邀上舞台作总结。在她说要“代表”全体观众向演员鞠躬时,遭到台下观众喊“请下去”。于丹赶紧说了一句什么,转身从后台下去了。

  

  此次演出规模盛大、意义空前,主办方自然不敢懈怠。看舞台设计,错落的白色廊柱将舞台巧妙分割出几个表演空间,令演出跳出常规的戏曲程式;曲目设置上,除有艺术大师们各自的拿手节目外,还别出心裁地安排了大师们同演一出戏、隔空对唱起看家戏的桥段。这样看来,安排到场嘉宾上台与观众见面也无可厚非,只是时间点没掌控好——在谢幕这个节骨眼上,自然不太讨好。来观看昆曲演出的观众都是内行、“粉丝” ,大老远赶来,就是冲着这些名家来的,当然在演出结束这一高潮时,希望有更多机会与艺术家们互动,甚至盼望他们能够返场献艺。加之这是场商业演出,“大家买票是来听演唱的,不是听演讲的” 。而此时主办方一再邀请嘉宾上台,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观众们极高的兴致,有点喧宾夺主之嫌,观众产生不满情绪也就不足为奇了。试想,如果这一环节安排在演出开始前或是上下阕中间,效果估计会好很多,主办方要达到的名人效应也会有所体现。

  另一方面来看,这场发生在演出中的一个不和谐的小插曲,之所以迅速演变为一场社会事件,与“于丹”和“北大”这两个响亮的名号格外引人注目干系重大。这次演出可谓中国昆曲界的一次历史性集结,名家云集、名段荟萃,当一个个响彻艺坛的名字被用草书书写在舞台后方的屏风上,就是中国昆曲艺术发展历程中的一次历史性记录。但是,此事一出,公众的关注点似乎全部被名人和名校所吸引,又有多少人真正关心当天的演出盛况和曲目编排,更加不顾那些老艺术家们对于昆曲艺术奉献一生的炽热心声。与这场演出传承传统艺术经典、促进昆曲艺术发展的初衷可谓有些背道而驰,令这场精彩的演出不甚完美。

 

(责任编辑:肖亭亭、许心怡)

相关专题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