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中小学为了考试和升学把学生培训成做题的机器;大学为了学生就业,完全忘记了大学生不仅要适应社会更要改造社会的责任,总是想办法把大学生由学生变成世俗的社会人。在这个意义上,虽然我国的大学动则数千亩,大楼林立,但实际上一点都不大,非常非常小。大学之大,非大楼之大,乃大师之大。不仅要有大师站在大学的讲台上,更要从这所大学走出一批大师。如何才能培养出大师呢?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大学需要宽容,需要不同的声音,需要千奇百怪的想法与实践。当然,也包括将名人或者领导“请下台”。
和香港中文大学一样,于丹在北大被“请下台”,对北大的声誉估计也不会造成太大负面影响。但是,北大是和香港中文大学一样,在宽容的基础上,培养出一大批大师呢?还是仅仅学其“形而下”,用嘘声和“请下台”代替过去迎合的掌声,事过之后,北大还是原来的北大,“钱学森之问”依然是摆在那里供人们质疑教育的一个问号?于丹表现出了她名人应有的涵养,有所表示后赶紧顺应观众“旨意”下台。但北大的观众,能否告诉世人、告诉于丹一个请她下去的理由呢?
就如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尹鸿说的一样,狂热地捧一个人和粗暴地哄一个人一样,都是一种非理性的发泄行为,大学是一个可以说但需要尊重的地方。如果北大的观众仅仅是学国外大学的“形而下”,那不仅让我们看不到大学之大的希望,看到的则是大学更小。所以,在弄清楚于丹被“请下台”的原因之前,我们既不需要过分地礼仪清醒,也不必基于想象就匆忙给予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