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写给巴金的几十封书信 关心亦关情(图)--文化--人民网
人民网>>文化>>滚动新闻推荐(时效性强新闻)

沈从文写给巴金的几十封书信 关心亦关情(图)

2013年01月02日08:14    来源:北京青年报    手机看新闻

巴金去看望沈从文夫妇(1 /3张)

  《收获》首次披露沈从文写给巴金的几十封书信———

  “这些书信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写作之外完全不同的沈从文,“他非常的世俗,渴望被世人承认,有他的虚荣心,但是他也有他的天真。”

  巴金与沈从文的出身、经历、见解、交往的“圈子”有着天壤之别,但两人却保持了半个多世纪的友谊,不离不弃至死方休。”

  即将出版的2013年第一期《收获》杂志将首次披露沈从文写给巴金的几十封信,除两三封信的内容此前曾被收录到《沈从文全集》之外,其余都是首次对外发表。《收获》杂志知名编辑走走说,这些书信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写作之外完全不同的沈从文,“他非常的世俗,渴望被世人承认,有他的虚荣心,但是他也有他的天真。”

  刊登巴金与其他作家的书信对《收获》而言也是破天荒的,因为这本杂志就是巴金先生创办的,这次刊登的书信,使沈从文的形象更为真实、丰富。

  君子和而不同

  半世纪友情成传奇

  与这些书信一起刊发的还有巴金文学研究会秘书长周立民的一篇文章《长河不尽流》,文章回顾了巴金与沈从文长达半个世纪的友谊。“我也听到过很多关于友情的动人故事,有高山流水遇知音,也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还有老杜忆李白、梦李白、怀李白的惺惺相惜,但我想倘若讲述现代中国的友情故事,沈从文与巴金一定是当仁不让的主角。”

  1932年9月,沈从文在青岛海边的“窄而霉斋”招待了一位上海客人,他就是巴金。沈从文把自己的房间让出来,让巴金在这里写信、写文章,空闲时两个人无拘无束交谈,仿佛相交多年。其实,他们不过两个月前才认识,那是有朋友来上海组稿,他俩一起受邀在一家俄国西菜馆吃饭。席间,两个人话都不多,彼此却觉得很融洽。

  此后,长达半个多世纪,直到去世,两人一直保持深厚的友谊,即便是在最严酷的岁月里,他们也不离不弃。周立民说,“多少年后,面对着两个人的书信,看他们从壮年时龙飞凤舞到老年时颤颤巍巍的字迹,想着他们半个世纪交往的点点滴滴,他们的友情如同圣洁的水在淘洗着我的灵魂,这是一段关于友情的传奇,然而又像是一个不可解的谜。”

  让他不解的是,无论从出身、经历,还是对艺术的见解,这两人有天壤之别。在文坛,两个人也有不同的圈子,巴金崇敬鲁迅,而沈从文与鲁迅之间误解不浅;沈从文交往的胡适、徐志摩这个教授圈子巴金也是敬而远之。巴金还写小说讽刺过周作人,引得沈从文写长文与他争论。两人在一起的时候也常常吵架,巴金说是“辩论”,因为吵归吵,丝毫不影响他们的友谊。两个人在解放后的地位与生活状态都很不同,“都说沈从文甘于寂寞,可是读着他书信中那些激愤的言辞,你永远都不会这么想,他是不得不寂寞啊!巴金呢?他又甘于那样飞来飞去、迎来送往吗?《随想录》中有多少他的悔和痛啊。”

  并未太上而忘情

  远离文坛想文坛

  1949年以后,沈从文先生“转行”文物研究,远离文坛这一是非之地。但从他写给巴金的信中可以看出,他并未“太上而忘情”。

  1965年,他给巴金的信中“点评”了自己的学生汪曾祺,对汪执笔《芦荡火种》认为是“近年戏改有创纪录工作之一”。尽管书斋之外早已山雨欲来,但他还是天真地希望汪曾祺“趁精力旺盛笔下感觉敏锐时,到各种新生活里去接触较多方面新事物,再来写几年短篇小说好,或即作为记者身份,写特写报道文字也好”。

  书信中可以看出,他在骨子里还是坚持着自己的文艺理念,“听说近年山西年轻作家多有模仿赵树理趋势,河南作家又以能仿李准为方向,湖南则周立波笔调成为年轻作家学习对象,此外都不大懂,也不好学。这么下去,哪能够有希望突破这几位大作家所立下标准,得到更大成就?照目前学习方法,外来的既不好学,学来也不抵用,五四以来的又不受鼓励阅读,仅只学赵、李、周诸公,求文艺上有些新光彩,恐怕不容易。”

  他也在尽力理解新时代,心理矛盾复杂,他在1965年给巴金的信中写道:“小说由于要求不同,作者面广了,也可说大丰收。但已失去短篇小说本来效果和意义。在报刊上配合新闻时事刊载,还过得去,过一年半载后再印成单行本子,读者从中得到的好处,恐怕即不会太多。但这也是势所必然。作者面日益广大,实史无前例,共同做成的教育效果,显然也是史无前例、闻所未闻的!我们用过去习惯眼光来看现在小说,希望现在小说能如过去情形启发读者,是我们太落后的观念。我的落后真是太可怕了。”

  人间烟火亦萦怀

  沈从文也有俗一面

  经历了“文革”岁月,在1974年的信中,沈从文已经不同于往日,“还是犯了不自知的什么‘错误’,因而骤成古人的。我们对世事,可说极端无知,对政治更少知识,居然在如此如彼变化万千过程中,还能比较平安地过了廿多年,应当说是十分幸运,所以能将有限余生,为国家好好认真做几年事情,也就十分难得!能打起精神,在学习‘为人民服务’要求下,尽可能集中精力,把手边工作,尽力做去,或许还可望真正做出点滴成绩,有益于后来人。比过去若干年来的‘活动’‘热闹’,还有意义。”

  记者从这些书信中看到,沈从文比想象中似乎更具“烟火气”,就像走走所言,他有非常世俗的一面,在写给巴金的信中,他关注国家大事乃至世界大势。常与好友交流看法。与一般人认为的清高不同,在人间的他,也要为柴米油盐的事情操心,1980年,他为了自己家房子的事情特别请巴金能帮自己“想想法,说句话”。

  这几十封书信展示了一个学术学问之外的、与世人眼中不一样的沈从文,躲进小楼远离文坛是非、转型研究文物的沈从文在他信任的老朋友那里,流露着自己的真情实感。对我们而言,除了欣赏他温柔敦厚的小说、敬仰他寂寞中潜心学问的雅人高致,这几十封沾染人间烟火气的书信,令人更觉其可亲可近可爱。文/本报记者 罗皓菱

  “埃及事令人愤恨和忧心。英法作丑,美扮好人,如唱双簧。目下对英法必抵抗,将来对美还是要格外小心!”

  ——1956年,点评国际时事

  “越南战争似当在发展中,为世界注目问题之一,你正好用熟悉情形来写个电影剧本,会得到成功的。”

  ——鼓励巴金创作电影剧本

  “导演对抗战事处理还不大真实,也许受技术限制……女孩子和哥哥相见一场,看相片时,也不大像兄妹情形,却近于小情人。女孩子唱歌,歌词不大协调。不过总的说来还是很好的,我们一家人通觉得好!”

  ——对电影《英雄儿女》的观后感

  “文学中的新人,多推浩然,批评家数李希凡,这方面我已经完全隔行,读者资格也不多,因为好坏标准已大不同于过去,居多还得别人介绍,才有机会看看,大致因为隔行,看后所得也不多。”

  ——非常时期,评论文坛红人

  “曾祺改《芦荡火种》,为近年戏改有创纪录工作之一。但他的长处若善于使用,大致还是让他趁精力旺盛笔下感觉敏锐时,到各种新生活里去接触较多方面新事物,再来写几年短篇小说好,或即作为记者身份,写特写报道文字也好。因为这一来,不仅只可以希望他本人写出些好作品,并且还可以起示范作用,为新的短篇打开个新局面,不至于停顿到如目前情形也。”——谈学生汪曾祺

  “我限于资格,其实希望也并不怎么大,为了便于工作,能有个四间稍稍过得去的住处,甚至比有的熟人茅房大一些些,能把进行工作时工具书摊得开来,有什么人来商量事情,或要我帮忙时,兆和能有个地方可以让开,就够好了。你是不是还可以从人大方面,属于国务院系统管理房屋处熟人方面想想法,说句话?”

  ——1980年,为分房子的事情向巴金“请托”

(来源:北京青年报)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