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兰州1月25日电 (记者 冯志军)甘肃省政府办公厅近日对甘肃各地及相关部门、单位下发文件称,甘肃决定开展第一次全省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对该省境内的可移动文物数量、类型、分布和收藏保管等基本信息进行一次全面“摸底”。
据了解,此次可移动文物普查范围包括甘肃境内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等各类国有单位收藏保管的可移动文物,包括普查前已经认定和在普查中新认定的可移动文物(1949年及以前的各类文物、具有科学价值的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化石及列入国家限制出境的1949年后已故著名书画家作品)。
甘肃省政府办公厅介绍,可移动文物普查是继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部分)之后在文化遗产领域全国统一开展的又一次国情国力调查,是确保国家文化安全、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举措,是健全国家文物保护体系的重要基础工作。甘肃可移动文物数量众多、种类丰富、特色鲜明、价值珍贵,是文化遗产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甘肃省政府办公厅称,通过对甘肃可移动文物科学、规范、全面的调查、认定和登记,全面了解甘肃可移动文物信息,掌握可移动文物现状,既有利于科学评价该省可移动文物资源状况和价值,又有利于为科学制定文物保护政策和规划提供依据,进一步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健全文物保护体系,促进文物资源整合利用,有效发挥文物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据了解,此次普查从2012年10月开始,到2016年12月结束,分三个阶段进行。普查标准时点为2013年12月31日。为加强对普查工作的领导,甘肃省政府成立了甘肃省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领导小组,负责普查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