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历史文化辞典》序【2】--文化--人民网
人民网>>文化>>媒体联播

《邢台历史文化辞典》序【2】

孟世凯

《邢台历史文化辞典》是地级市历史文化综合类型的辞书,编辑之目的是促进邢台市历史文化深入研究,普及和提高民众对历史文化的认识,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邢台历史文化辞典》,作为一部地市级历史文化综合性的辞典,并非是尽善尽美,也是和其它辞(词)典一样,永远是一部遗憾之书。
2013年02月19日17:34    来源:海外网    手机看新闻

  “辞典”一词虽然是近代的产物,但也是在继承古代编辑“志书”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成的。先秦时期《史》和《志》无大区别,按《周礼?地官?诵训》中:“掌道方志,以诏观事”的记载,注疏家认为,说的是四方久远之事,如同后世地方《志》一样。汉代出现偏重记载社会生活之“志书”,东晋常璩编的《华阳国志》记载陕西汉中、四川、云南、贵州部分地方风土人情,是“志书”之雏形。北宋太宗时史乐编的《太平寰宇记》,是在唐朝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图志》分类基础上,增加姓氏、人物、艺文、土产、四夷等类,奠定地方志模式。北宋是地方志发展时期,官修民修并存。地方《史》、《志》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志》收入当地从远古至编辑时各种历史文化资料,因是分类编写,每个题目行文不能太长,大多言简意赅,这是地方《志》特长。我以为历代地方《志》的产生和发展,为编辑地方历史文化辞典提供了蓝本。近代辞书应当是吸纳地方《志》分类形式和行文的优良传统,加以改革后形成的另一种模式。

  辛亥革命(1911年)后,出版综合性百科辞典增多,如:《辞源》(1915年),《辞海》(1936年)等。专科辞典也不少,如:《中华历史?地理大辞典》(1913年)、《金石大辞典》(1914年)、《植物学大辞典》(1918年)、《中国人名大辞典》(1921年)、《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1931年)等等。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出版几百种不同辞典,没有地区历史文化辞典,只有《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词典》,地级市的似乎未见。有的省或县编过地区性的辞典,只作内部发行或是征求意见稿,出版的发行范围也不大。编辑历史文化辞典是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这方面我有深切体会。我参加1979年启动的国家项目《中国历史大辞典》先秦史卷编辑,此书一千三百万字,邀请全国一千多位历史专业人员参加,参加者学术水准不同,写出释文差异也较大。我负责先秦史卷统稿,尽心尽力工作几个月,分卷出版后发现仍有错、漏,编合订本是打通断代,分类负责。因此将错、漏带入合订本,再版时出版社也未通知作者修订,错、漏至今犹存。辞书类工具书出版后会被读者发现错、漏,无论修订几次仍会发现有错、漏。我认为辞书永远是本遗憾之书,虽然编写者竭尽全力,但是也永远是遗憾之人。

  《邢台历史文化辞典》是地级市历史文化综合类型的辞书,编辑之目的是促进邢台市历史文化深入研究,普及和提高民众对历史文化的认识,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自2009年立项后,在市政协的领导下,由文史委具体组织实施。首先成立编辑工作组分工启动,2010年4月,市政协召开编辑工作会议,各县(市、区)政协领导、相关单位和编辑人员参加。参加编辑人大多不是专业工作者,也没有这一类型辞书作参考。但是,他们本着弘扬祖国历史文化精神,热爱家乡之心,采取“边干边学”的方法,很快进入搜集资料、分类立项、拟定词目、编写释文,经三个多月就完成部分初稿,次年7月完全编成初稿。虽然大多是首次参加这一工作,但是他们程度不同地熟悉当地历史文化、地理沿革、风土人情。因此才能在短时间内集中精力快速完成,体现出这个团队集体智慧。据我所知以两年多即编出这样有质量的辞典还不多见,我审阅过此《辞典》部分初稿和全稿评审,感到不像是急就章,在编辑过程中开过数次研讨会,对编辑目的、如何编辑、收词范围、词目拟定、分不分类、释文怎样写等,都听取过市内外学者意见。认真仔细讨论,反复修改,评审会后又根据评审组的意见进行全面复查修改。

(责任编辑:黄维、许心怡)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