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响的现实题材影视作品太少--文化--人民网
人民网>>文化>>滚动新闻推荐

叫响的现实题材影视作品太少

2013年05月27日09:46    来源:辽宁日报    手机看新闻

  核心提示

  30年前,著名作家梁晓声凭借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雪城》三部曲享誉文坛,成为知青文学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时隔30年,梁晓声又推出知青文学封笔之作《返城年代》。 5月26日,梁晓声携新书在沈阳新华购书中心与读者见面。

  由于此前多次采访梁晓声,比较熟悉,在他来沈阳前的5月24日晚,记者通过电话对他进行采访。电话那头的梁晓声很平和,说话声音不大。他谈新作、谈生活状态,还谈到写作状态和当下影视剧。

  关于新书

  梁晓声这样总结自己的作品:上世纪80年代问世的《雪城》是为70后讲述知青年代;上世纪90年代的《年轮》是为80后讲述知青年代。

  梁晓声一再强调,新书不是怀旧之作:“现在我写《返城年代》,不是为了怀旧,也不仅仅写给同代人阅读,更是给年轻人阅读。因此需要从另一个角度重新审视这个题材,有必要回到历史的端点,展现一段真实的岁月。我只想让年轻人对那段历史有认知,如果不知道那段岁月的残酷,也就无法理解如今的可贵。”

  梁晓声表示,《返城年代》是一部自觉承担文化责任的作品。谈及知青文学特征,梁晓声说,知青作品不能美化。比如,在《返城年代》里,梁晓声写了这么一个片段:一群插队的知青姑娘,硬要进被挖空的煤山伐木,找猴头菇。领路的老工人为了她们的安全,只带大家在边缘地区伐些枯木,却因此被知青们记恨,撞瘸了他一条腿。直到老人死去,肇事的姑娘始终没有道歉。

  梁晓声说,知青文学记录了中国特殊时代特殊群体的特殊心路,知青们离家到他们完全陌生的地方,有精神迁徙的意义。

  关于新剧

  1986年,导演李文岐根据梁晓声同名小说改编、执导的电视剧《雪城》风靡一时,一举囊括电视剧飞天奖和金鹰奖,而刘欢演唱的片头曲《心中的太阳》更是传唱至今。如今,梁晓声、李文岐再度合作了《返城年代》。

  谈到电视剧《返城年代》,梁晓声说,《返城年代》讲述了上世纪80年代哈尔滨几个返城知青的故事,通过他们的艰辛迷茫、奋斗打拼、挣扎创痛、悲欢离合,来反映那一整代人的命运。

  梁晓声说,拍摄时他几次去探班,在拍摄现场看到导演李文岐、演员都很努力。至于该剧何时播出,梁晓声坦言不清楚。

  关于生活写作

  梁晓声说,《返城年代》是知青文学的终结篇,他还说,把手头没写完的东西写一写就不想写作了,留一点时间给自己。“像逛早市的老汉那样生活,先晨练,然后挎着篮子逛早市,买点菜和水果。”他如是说。

  记者注意到,近些年来梁晓声写了很多杂文和时评。提及此,梁晓声坦言,写杂文和时评很累,不想再写了。写些小说、散文、诗歌,倒是轻松些。

  谈及作家签售问题,梁晓声说,签售对他来说是不得已而为之,比如此次来沈阳是为了出版社,一本书出来每个编辑都有推广要求,他要在一定程度上给予配合。原本他不是一个愿意凑热闹的人,他喜欢静,喜欢独处。

  关于影视剧

  谈到当下影视剧原创性缺失,抄袭、跟风、翻拍、续拍等现象时,梁晓声认为,大家只拍好过审的剧,所以产生一窝蜂现象。他呼吁荧屏上不能只剩下穿越剧,现在叫得响的现实题材影视作品太少,编剧和导演见到现实题材都绕着走。

  梁晓声说,题材扎堆培养了观众的审美惯性,在这种惯性作用下,如果拍生活片等现实主义题材作品,娱乐元素相对少,票房的保险系数就小。这也是编剧和导演远离现实主义题材的原因之一。

  在梁晓声看来,好的现实主义题材影视作品应该不回避矛盾、不回避人生的艰难性,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对人的思想、精神和价值观都产生正面影响,有益于人心性的提升。

  而这正是时下有些影视作品所缺少的。

(来源:辽宁日报)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