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 资料图
清顺治八年(1651年),承天门重建后,改名为天安门,城楼上开始悬挂“天安之门”的木匾,木匾规格2.6米×3米。匾额上刻有三种文字,按满语直译为“天安之门”。后来不知何故,匾额上“满、汉、蒙”三种文字改为“满、汉”两种文字,汉文改成楷书“天安门”三字,因为去掉了“之”字,全部字体也相应扩大。匾额中的“天”字,由原来的200毫米增加到380毫米,几乎增大了一倍。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故宫和天安门均由北洋政府接管,匾额上只保留有汉文,匾额又从“满、汉”两种文字改为“汉文”一种文字。为固定铜制“天安门”字体,木匾的中间位置上留有当时钉凿过的钉眼,“安”字放在匾额的中心位置上。
1987年冬季,失踪了几十年的“天安门”匾额偶然在北京市房管一公司木材厂的露天仓库中被发现,但这块木匾已饱经沧桑,由几块木板拼接而成的匾心已多处腐朽断裂。匾额上的刀痕和字迹与木质裂纹混杂在一起,隐约可见匾额上有“满、汉、蒙”三种文字,满文居中,汉文排左,蒙文列右。汉文“天安之门”四个篆体字依稀可辨。
新发现的天安门匾额,有可能是在清顺治八年(1651年)重建天安门时开始悬挂上的,一直使用到1949年北京解放,历时298年。其间,匾额字体虽然经过几次变化,但并未更换木匾。关于天安门木匾后来的命运如何?现在何处留存?至今无文献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