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文化>>滚动新闻推荐

传承还是消费? “红楼”热背后的冷观察

2013年10月10日11:07    来源:海南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传承还是消费? “红楼”热背后的冷观察

多媒体渲染出的《红楼梦》场景。

  日前,一条“《红楼梦》后28回手稿回归祖国”的消息引发极大争议。该文称学者张贵林日前从已故汉学家李约瑟处拿到了曹雪芹《红楼梦》后28回手稿,而张贵林又改写了后28回。不过,这《红楼梦》后28回手稿“海归”不过是一场闹剧罢了。

  纵观《红楼梦》的诞生至今,之所以能成为“红学”,并成显学,这背后所折射的文化现象,依然值得我们深思。有意思的是,在今年夏天,网络上有一份“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将《红楼梦》列在榜首。尽管这同样引起争议,却让我们在今天能有机会接触《红楼梦》中的种种现象。

  ■ 朱晓剑

  红学家续写《红楼梦》

  现在的通行本《红楼梦》注明为曹雪芹、高鹗合著,普遍认为《红楼梦》共120回,前80回为曹雪芹所写,后40回为高鹗所续。而“红学”专家周汝昌、刘心武则认为曹雪芹生前已完成《红楼梦》全文,共计108回。对此,红学家孜孜以求,不断挖掘《红楼梦》史料,给以这样那样的解释,不仅如此,续写《红楼梦》只是不同的红学家对其的书写和认知方式,却始终没有突破《红楼梦》的影响力。

  据有关红学专家统计,在清代,至少有9位文人对《红楼梦》进行过续写;而到了民国时期,流传于世的《红楼梦》续作就有100多种,所续回目数不等,内容也是五花八门。这些续作中,起点也不尽相同,有的从曹雪芹原著的八十回后开始续起,如程高本;有的则从程高本当中一个章节开始续起,如清代秦子沈撰写的《续红楼梦》。而这些续作,对于主人公的命运安排也均不一样,质量也参差不齐。

  最近几年,唐国明、刘心武等人续作《红楼梦》。刘心武认为,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时,采用了“草蛇灰线,伏延千里”的笔法。原著的后二十八回(刘心武认为《红楼梦》原著一共一百零八回)的内容可以根据前文的内容加上古抄本中所有、畸笏叟的批语,探佚出来。因此,刘心武表示,自己所续内容基本符合曹雪芹的原意。而唐国明则宣称,“续红”不应该叫“续红”,应该叫“还原红”。但至于其中谁最符合曹雪芹的愿意,没有个定论。

  红学家们对续写《红楼梦》也意见不一。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红楼梦》研究贴近时事,做出的一些判断,在今天看来,也还是经不起时间的考验。红学家如今已分野为主流红学家与民间红学家,两者对《红楼梦》的态度虽有细节上的差异,但到底都是红学家对这一世界名著的解释。

  “续红”或“还原红”都无法改变《红楼梦》所存在的现实问题,以今天的语境来理解《红楼梦》恐怕也是不大符合曹雪芹的愿意,从这个意义上看,“续红”就像知名学者刘丹青所说的那样:“原理上人人都可以续《红楼梦》。续,无论是狗尾还是豹尾,都无损于貂本身。”

  多媒体读物开发

  6月底,“跨超本《红楼梦》国际研讨会”召开,而跨超本《红楼梦》是一款超新型数字多媒体读物,集动漫、影视、音乐、游戏等多媒体海量信息于一体。对此,亦有专家提出质疑:这是否会过度娱乐化而颠覆传统经典。

  据了解,跨超本《红楼梦》是江苏“红楼梦世界”一批“80后”创作的一款超新型数字多媒体读物。读者只需和多媒体终端产品相联结,使用阅读器扫描相应的文本内容,就可以欣赏到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资料。对此,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科技与数字出版司司长张毅君在发言中说,越是中国的,就越受到世界的欢迎,跨超本《红楼梦》要真正把中国文化的灵魂、精髓和底蕴传达给世界。

  不过,相对于专家的质疑意见,不同的人群对《红楼梦》这一经典的解读也有着差异,并且跨越国界,比如美国图桑首演《红楼梦》交响音乐组曲,而朝鲜版歌舞剧《红楼梦》也颇受欢迎,虽然这台大型歌舞剧《红楼梦》与中国电视剧《红楼梦》不同,它的开端以元妃省亲代替了黛玉进府,结尾处虽删掉了宁荣二府的最终衰败,却因黛玉的香消玉殒、宝玉的愤然离世变得更具悲剧性。

  如何将《红楼梦》贴近当下的读者、观众群,是其传播的再思考问题。当“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出来以后,我们所应做的是面对现实语境,如何将《红楼梦》与当下的社会相结合,即便是经典的再诠释,也能走出阅读的困境。在这一点上,红学家对《红楼梦》的细枝末节的考证虽重要,却是距离大众遥远了。这或许才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在国外学界,对名著的再度诠释也并非是持一概否定的态度,而是根据作品的内容进行增删,使其更符合当下的阅读潮流,比如日本对《三国》的不同时期的书写。这并不影响原著的传播,相应地是给其提供了更好的解读方式,形成独特的文化。而红学现在所面临的问题值得思索:《红楼梦》不仅仅只有红学家才能解读,同样,不同的解读则不会消解《红楼梦》的思想和内涵。

  解不完的《红楼梦》

  学者蒋勋说,如果在荒岛上只许带一本书,他会带《红楼梦》。而林青霞则说,如果不准带安眠药的话,我会带蒋勋老师细说《红楼梦》的有声书。这当然是个人对《红楼梦》的喜好差异。不过,在红学界看来,《红楼梦》对于每一位改编者都是一座难以逾越的巅峰,影视、舞台皆如此。但即便是这样,对《红楼梦》的解读也还是层出不穷,这也是《红楼梦》的魅力所在。

  中国红楼梦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任晓辉此前撰文认为,最初的《红楼梦》或者称《石头记》是以手抄本形式在作者周围很小的圈子里传看,时间在清乾隆中晚期(约1754-1790),流传到今天的抄本大致有十几种,至于刻本,则始于1791年。而后世的刻本,包括白文本和评点本,是程伟元和高鹗本的翻刻本,但在细节上也存在着些许差异。而正是这样的差异,在红学界引起了种种纷争。由此,根据不同的版本来解读《红楼梦》,自然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在电视版的《红楼梦》中,就跟不同的戏剧形式的《红楼梦》有所差异。比如北京新推出的曲剧《黄叶红楼》第一次让曹雪芹与史湘云出现在了同一个舞台上。其导演陈蔚强调,“从舞台的设置到演员的道具,再到演员表演区域的划分以及表演风格的区分,都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这一种创新,跟传统的昆曲或越剧版的《红楼梦》都有不同,但这样的尝试或许能让我们更容易读懂曹雪芹和《红楼梦》。

  在不同时期的红学家俞平伯、周汝昌、冯其庸、蔡义江、刘心武的眼里,《红楼梦》的细节也还是有许多值得探讨的地方。这多半因每个人的学术背景、成长环境的不同,对《红楼梦》的理解自然会有差异,至于在艺术、思想、价值等领域的探求也都会有所分歧。不过,在林林总总的研究《红楼梦》的著作中,大多为一家之言。对普通读者来说,大可不必跟着专家的意见走,不妨以自己的识见去解读。这其间的乐趣或许要大于学术之争,更能体验到《红楼梦》的精髓。

(来源:海南日报)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