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声悠扬,琴音袅袅。国庆节前夕,首届上海市民文化节市民戏剧大赛决赛在上海市嘉定区文化馆举行,94支优秀市民戏剧(戏曲)团队各展风采,令戏迷大饱眼福。
“唱京剧只是我的个人爱好,得不得奖并不特别在意。”正在化装间勾脸、勒头的丁先生对记者说。他学程派已有10多年,曾在各地举办的京剧大赛中多次获奖。当丁先生与静安寺社区白领京剧队队友搭档表演完《六月雪·探监》后,在观众的喝彩声中,评委席上的专家和大众评委齐刷刷地亮出了高分。
大赛从启动到决赛历时近8个月,共吸引全市17个区县2500余支团队报名参赛,有94支优秀队伍一路过关斩将进入决赛。
培育群众性戏曲团队
上海市民戏剧大赛的独特之处在于参演者必须以团队的名义参赛,不接受个人报名。比赛激发了民间戏曲团队的积极性和活跃度,比如在全市最先展开群众文化团队评估定级的嘉定区,戏迷协会、戏曲沙龙等的成长颇引人关注。高水平专业人才的参与是群众戏曲水平提高的必要保障,本次大赛评委的阵容就彰显出上海戏曲名家对群众戏曲活动的支持,张静娴、李炳淑、马博敏等戏曲名家悉数到场担任评委。
杨浦长白社区扬剧团由上海扬剧小调传承人徐少华带队,一路走来,边演出边推广扬剧。普陀长风淮剧队则由戴莲娣领衔,14年坚持培育业余淮剧人才,培养淮剧年轻观众,向市民展现“外来剧种”的风采。正如上海市剧协秘书长、大赛评委沈伟民所说:“从本次大赛中可以看到,不少业余戏曲团队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准,有些团队的成员几乎和专业演员不相上下。在我看来,对某些戏曲流派的传承,业余团队甚至做得比专业院团还好。”
展示戏曲传承成果
传统戏曲只有在年轻人中传承下去,我们的戏曲艺术才会有未来。近年来,上海的戏曲工作者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尝试和努力,开讲座、办培训,推行了“京剧进校园”“昆曲进高校”“戏曲下社区”等项目。
如今,京剧、昆曲、越剧在沪上的部分年轻人中成为一种时尚、一种情趣。上海市民戏剧大赛展示了这方面的丰硕成果。如白领相对集中的静安、黄浦、徐汇等区,就有不少白领戏曲团队进入决赛。他们中有上海电视台“五星奖”十次卫冕者、越剧票友蒋桂英,有在全国京剧戏迷票友电视大赛中荣获金奖并获得“全国十大票友”称号的方林飞等。另外,静安寺街道越剧小百花艺术团的孩子们和江浦路越剧队的阿姨们同台比拼老少版《穆桂英挂帅》,也令人刮目相看。复旦昆曲社师生搭档演绎的则是千古绝唱《牡丹亭·游园惊梦》。
激发群众的戏曲原创力
戏曲保存着地方语言、历史记忆和世俗风情。发动面广泛的上海市民戏剧大赛,激发了蕴藏在群众中的文化原创力。让专家感到欣喜的是,此次大赛中,不少团队都是带着原创剧目前来参赛的,如宝山罗店沪剧沙龙结合本地传统文化特色演绎的《龙船情缘》,浦东三林沪剧联谊会展现的《锦绣新浦东》,这些富有时代和生活气息的戏曲剧节目因为“接地气”,所以博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嘉定徐行镇乡音戏曲沙龙则拿出了原创锡剧小品《过关》参赛,观众反响也很热烈。
为了贯彻上海市民文化节“全民参与、全民共享”的初衷,让更多百姓“品尝”戏曲盛宴,主办方特意将赛场设在嘉定文化馆新馆和能容纳近千人的文化广场上。决赛举办期间,嘉定成了上海戏迷的“乐土”,每到夜晚,文化广场人山人海、座无虚席,人们像追明星一样争睹各支参赛团队的风采。一位带着小女孩早早来抢位的阿姨说:“听说台上不少演员是台下评委的学生,很想看看名师是不是培养出高徒。”
本次大赛的优秀市民戏剧团颁奖、展演盛典,将于11月10日在嘉定区文化馆秀舞台举行。
(来源: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