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文化>>滚动新闻推荐

胡同原意是水井? 甜水井稀缺改变老北京生活习惯

2013年12月16日14:38    来源:北京晨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胡同原意是水井? 甜水井稀缺改变老北京生活习惯

胡同原意是水井? 甜水井稀缺改变老北京生活习惯

老北京的"水三儿"

  “胡同”一词源于蒙语,即“有水井的地方”,此说流传甚广,因传统城市与水井之间血脉相连,堪称兴也水井,亡也水井。

  以汉代都城长安为例,因长期人口过饱和,用水无度,甜水井都变成了苦水井,故隋代只好迁址于大兴,后改名为长安,唐代亦以此为都城,但这个长安已非汉代的长安了。

  老北京平民用水,也依靠水井(明清皇家不用井水,都是从玉泉山运甜水进城),据清代资料显示,当时北京城内有701眼井,城外有557眼井,共计1258口。

  买水分两种,一是包月,一是零取,零取每担不过一文钱或半文钱,包月更便宜,先用后给钱,有的用“水牌”记账,有的则直接在墙上画道儿,月底结算,那时普通人也没赖账一说。大户人家可以在自家的院子中打“压水井”,但多是苦水,只能用来洗菜浇花。

  老北京送水的工人被称为“水三儿”,多是山东人,他们所用的水车是一种独轮车,左右各置一大木桶,桶下端有灌水用的小口,优点是轻快方便,能进窄胡同,缺点是不易保持平衡。常有淘气的小孩儿趁他们不在,拔下一边儿木塞儿,水流满地。

  清亡后,北京城区人口不断增加,用水日趋紧张,老水井难以应付,很多被改造成机井,即所谓“马神洋井”(machine well的音译)。上世纪30年代,自来水在北京开始普及,但安一个龙头要30至40块大洋,穷人家还是用不起。

  水少人多,对老北京生活习惯产生了影响,比如较少洗澡,不少人甚至整个冬季都不洗一次澡,因为用甜水太贵,而用苦水洗,浑身都不舒服。但对于拉洋车、力笨儿来说,出汗多,不洗又太难受,只好去泡澡堂,在过去,泡澡堂比自己在家洗省事甚至还便宜,但低档澡堂几天才换一次水,不太卫生。

  井对百姓生活如此重要,那么以井命名街巷,也算入情入理。1978年,语言学家张清常先生提出“水井假说”,认为胡同得名于蒙语“水井”,此说法得到很多人的认同,一度被当成是定论。

  但近年来学者王越发现,老北京绝大多数胡同得名与井无关,相比之下,以寺庙命名的胡同更多,且老北京有“王府井”、“四眼井胡同”等地名,为什么没按蒙语叫成“王府胡同”、“四眼胡同”呢?王先生认为,胡同是辽金时就有的老北京话,早于元代。由此看来,胡同究竟因何得名,还有待专家们进一步的研究。

  本文材料主要引自《北京志·人民生活志》

(来源:北京晨报)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