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柳州3月2日电 题:广西千年侗寨“二月二”唱响侗族大歌
作者 蒙鸣明 朱柳融
“以前在外务工时,只能偷偷地唱侗歌,现在回家走到哪里都可以唱,终于实现了我祖孙三代同台的梦想。”家住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梅林乡梅林村的罗运莲高兴地说。3月2日是中国的农历二月二,拥有“侗族大歌”广西根植地之称的梅林乡举办“二月二”侗族大歌节,罗运莲带着女儿、孙女祖孙三人一起登上千人侗歌大舞台。
梅林乡“二月二”侗族大歌节是民间自发性活动,至今已有278年历史。在这一届侗族大歌节,梅林乡的村民进行了木排下榕江、千人侗族大歌、抬官人、抢花炮等展现民俗历史的活动,而侗族大歌表演则是节日里最重要的项目。
这几日的梅林乡,当地侗族居民早已沉浸在节日的喜庆中,村寨中不时传出鞭炮声和悠扬的芦笙,而拥有中国少数民族为数不多和声的侗歌则此起彼伏,穿着艳丽民族服饰的当地居民以歌传情、以歌会友。
今天当各村寨的游行队伍最终来到榕江河畔,在一块宽敞的河滩上,千人侗族大歌开始了。
一千多名乡亲在一名领唱的带领下,分成多个声部同唱侗族大歌,歌声时如鸟呜、时如婵唱,伴着悠扬的芦笙,萦绕在天空。人群中,罗运莲牵着21岁的女儿罗明月和4岁的孙女罗雨婷,尽情欢跳侗族多耶舞。
今年43岁的罗运莲是梅林乡土生土长的侗妹,从小就喜欢听侗歌、学侗歌,唱侗歌成为她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罗运莲说:“我白天跟着家里人一块干农活,休息的时候就和村里人一块唱歌、跳舞。我们不仅只在节日唱大歌,生活中也少不了大歌陪伴。”
在侗族乡村,每个村寨都有用木头搭建的塔状鼓楼,是侗族居民重要的活动场所。村寨里的百姓,平日里干完活就聚集到鼓楼唱歌。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侗族大歌是侗族居民在生产、生活、劳动过程中形成的原生态民族歌曲,并代代口口相传,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侗族大歌的特点是无指挥、无伴奏、多声部多人演唱。因此侗家的每一个儿女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演唱。“虽然雨婷才四岁,但是几乎所有侗歌都会唱,表演起来毫不怯场。”罗运莲说起孙女来一脸自豪。
2000年,罗运莲随丈夫到广东务工,一去就是十年。“在外面特别想唱侗歌,只能偷偷地唱,唱大声了别人认为我是疯子。而且在工厂也没人合唱。”罗运莲提起在外打工的往事有些惆怅。
随着2010年孙女的出生,罗运莲也结束了其外出务工的生活,回到家乡梅林一边务农一边带孙女,又重回到侗歌的怀抱中。
罗运莲在“二月二”这一天终于实现了她的梦想,而众多的当地侗族居民都已把侗歌融入到自己的血脉当中。据中共梅林乡党委书记王院中介绍,当地侗族大歌的内容十分丰富,有歌唱爱情的,有歌唱日常生产的,也有歌唱传说故事的,可以说侗族无处不歌。
至今,梅林乡的侗族大歌节已进行126届,由于民间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传承和谐,两次被中国文化部授予了“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荣誉称号。这里,也是中国侗族最有诗情画意的地方。(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