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改造粤汉码头闸口找回百年记忆 百年前名扬天下 百年后请回“铁轨枕木”
1914年,粤汉码头因粤汉铁路动工名扬天下;100年后,“铁轨”、“枕木”将被重新请回汉口江滩粤汉码头闸口,唤醒沉睡的城市记忆,为期两个月的这项改造已于昨日开始封闭施工。
粤汉码头位于汉口蔡锷路口,是武汉百余座码头的缩影。
1914年,粤汉铁路武岳段(武汉至岳阳)开工,主持其事的汉粤川铁路总公所设在日租界的中街(注:今胜利街),为便于公务往来,于此辟为专用码头,自此有“粤汉码头”之称,1922年前后用作平汉、粤汉铁路旅客渡江换乘的渡江码头。1936年粤汉铁路全线通车后,码头更加繁忙。
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后,成为汉口——徐家棚——青山的轮渡码头。2002年建成汉口江滩公园,它变身为“武汉长江游览”专用码头。闸口目前可通汽车,内有“汉口码头文化广场”组雕及四季花圃,有草坪、花径、长廊,占地约为5000平方米。
新闸口的设计者、湖北省美术院雕塑创作研究室郭雪教授介绍,设计方案抽取铁路的基本构成元素:铁轨、枕木、防爬器、道钉等元素,结合江滩闸口的防洪要求及周边建筑、环境特点等,进行整体艺术构型。立柱以芝麻白的花岗岩、青铜铸件等为主材,高为7米,宽为2.26米,厚3.3米,形成极具个性特点和地域特点的“粤汉码头”文化门造型。
武汉楚文化学会会长岳燕青评价,这个闸口用文化元素表现了粤汉码头过往的历史,并与邻近的码头文化广场浮雕园形成呼应,是对城市百年记忆的一种立体记录。
市水务局汉口江滩管理办公室负责人表示,现有的“码头文化广场”景区仅仅只表现了码头工人的生活,未能更全面地展现它对交通、城市发展和国家命运中的贡献。未来,汉口江滩还将通过项目建设,进一步补充、完善城市记忆。(记者谷萍通讯员向丽华)
(来源:长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