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烈士梁惠贞
王海萍 (1904—1932) 原名王朝鸾,字翔林,海口长流人。1922年从琼崖中学毕业后考入上海沪江大学。五卅运动时先后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和中国共产党组织,后参加北伐战争。“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后,他受中共中央派遣到福建工作,任中共福建临时省委常委兼宣传部长。1931年,任中共福建省委代理书记。同年3月25日,设在鼓浪屿虎巷的省委机关遭到敌人破坏,妻子梁惠贞不幸被捕,他强忍悲痛,亲赴上海向中共中央汇报。7月,中共厦门中心市委成立,他被任命为中共厦门中心市委书记兼军事部长,领导厦门、漳州、泉州地区的革命斗争。1932年6月,在厦门中山公园被捕,后被秘密杀害,牺牲时年仅28岁。
她是梁惠贞,1905年出生于海南琼山府城镇。受五四新思潮的影响,她冲破家庭、世俗的枷锁,成为了一名革命时代的新女性。
21岁时,她参与革命事业加入中国共产党,22岁时,为躲避日寇追捕远走他乡。在上海,她遇到了革命伴侣王海萍,两人抛头颅、洒热血,把青春献给了祖国。
1931年3月,春天来了,她却走了。因被叛徒出卖,她在厦门被捕入狱,最终被特务杀害,当时年仅26岁。牺牲时,她还怀有身孕。
有一些事永远不会湮灭,有一些人注定成为永恒,有一种力量持久撞击灵魂,有一些名字铿然有声。
她站着,是巍巍高山,忠诚大义铁肩担;她倒下,是峨峨丰碑,挚爱深情永流传。
她是梁惠贞,1905年出生于海南琼山府城镇。受五四新思潮的影响,她冲破家庭、世俗的枷锁,成为了一名革命时代的新女性。
望着她留下的那一张黑白照片,一副新青年的打扮。阳光洒满脸庞,笑意漾出眼角,26岁的她微笑地走了,却留下了如夏花般绚烂的人生。
冲破传统寻找革命理想
有人说,到海口一定要到琼山府城,而如果不到忠介路周边老街区就等于没到过府城。
历史上,此地相继诞生了丘濬、海瑞、许子伟三位中国著名历史人物,“一里出三贤”随之成为美谈,革命烈士梁惠贞正是成长于这片老街区。
从府城忠介路老街出发,踏着青石小路,穿过狭窄幽长的古巷,两旁不少年迈老者坐于家门槛上晒太阳。
“梁惠贞?不认识!革命烈士?她家就在前面,我带你去!”面对记者的询问,很多年已古稀的老者虽已不知革命烈士梁惠贞之名,却知道邻家有一位英雄人物,她曾为共产主义事业奉献出了青春和生命。
行至马鞍街111号,这是一栋百余年的砖木古宅,门口显眼处挂着“光荣烈属”牌子,梁惠贞故居到了。古宅一共三进,正屋、厨房和杂屋分开,可见当年梁家比较殷实。
梁惠贞的侄女梁起尧说,姑姑梁惠贞于1905年出生在琼山县府城镇那央村委会兴贤村美操坊,3岁时全家搬迁至马鞍街111号,其父梁万胜是清朝官员,为官清廉。
“常听大人们讲,我的姑姑梁惠贞很聪明,长得也漂亮,是当年琼崖中学(现琼台师范)有名的校花。她是梁家最有主见的姑娘。”梁惠贞的侄子梁如金说,他今年60岁,全家4口依然居住在梁家故居。
在侄女梁起尧的记忆中,梁惠贞的主见曾经让家里人头疼不已。梁起尧说,奶奶一直用一首上海歌谣教育姑姑:“清早起来,叫孩子们,扫扫地,浇浇花,煮水洗脸,泡碗好茶喝,三两个斯文朋友,下下棋,散散步,做些针线活。”但是,姑姑没有听从。
相反,梁惠贞却频频走上街头,参与群众运动,打击地主恶霸。后来,梁惠贞结识了比她大五六岁的琼崖女杰刘秋菊,两人一起在海南组织和发动群众进行反封建斗争。
“姑姑是当时的新女性,追求婚姻自由,她早年曾与男子林熙春自由恋爱,虽然双方家人一直反对,但是他们仍不顾一切结了婚。”梁如金说。
20世纪初,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日子。五四运动刚刚过去,中国上下思潮涌动,加上中国共产党于1925年正式在海南开展工作,在海口府城吸收优秀青年学生及工人分子入党。
据党史记载,1926年,梁惠贞从琼崖中学(现琼台师范)毕业。毕业前夕,这位琼崖进步少女加入了共产党,成为在白色恐怖下该校的第一批党员。不久,她担任澄迈县女子学校校长,并秘密参加党的地下工作,她中等个子,表情总是很沉静,一副新青年的打扮,站在学生之中,甚至还有几分腼腆。没有人知道这位富家女心中的理想,她在府城马鞍街的家平时也没有什么新青年出入,她却已经背着父母加入了共产党。还把家中同父异母的弟弟也带上了革命道路。
革命理想
让他们走到了一起
革命形势越来越严峻,国民党于1927年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共产党员梁惠贞开始身处险境,急需转移。
1927年,22岁的梁惠贞借考取上海国立暨南大学师范学院之由,组织将其转移至上海。此时,梁惠贞虽然和林熙春依然在一起,但是双方在人生理想上出现了严重分岐。
梁惠贞志向远大、满怀救世革命理想,英勇参加党的地下工作。而其丈夫林熙春却坚决要离开祖国,远去法国留学。梁惠贞坚定地选择了拯救劳苦大众、创造新中国的革命道路。至此,林梁分道扬镳。
不久,受党中央派遣,梁惠贞从上海来到厦门鼓浪屿,在福建省委秘书处工作。
享有“海上花园”之称的厦门鼓浪屿,海岸蜿蜒,岛屿四周海水蔚蓝,具有各种西欧风格的建筑,依山而建。青石小道,曲径通幽。偶有琴声或歌声,从窗或小径泻出。只可惜,当时腥风血雨无情地淹没了这份宁静和浪漫。
上世纪30年代,厦门鼓浪屿虎巷8号,便是当时中共福建省委机关所在地,这是一栋二层砖木结构楼房。
遥想当年,租住在此的青年们,分别操着广东、湖南和福建等地口音。其中,有一对特别亲密的年青男女,在工作之余,还会悄悄地讲起海南话。
说着海南话的男青年是“琼崖才子”王海萍,另一位是“琼崖才女”梁惠贞。他们怀着共同的救国理想,共同的革命追求,同为海南乡友,同为琼崖校友,同在厦门并肩战斗。
1928年,志同道合的梁惠贞与王海萍结成了夫妻。此时,24岁的王海萍任福建省委常委、宣传部长,23岁的梁惠贞在福建省委秘书处工作,负责福建省委与党中央的联络工作。
党史记载,根据革命需要,也根据梁惠贞本身所具备的政治素质高、对上海熟悉的条件,组织决定由她担任省委政治交通工作,来往于厦门与上海之间。她像男人一样独来独往,即使是在怀孕期间,交通工作也从未间断。
王海萍与梁惠贞称得上是革命伴侣和模范夫妻。在工作上他们互相勉励,发挥各自才智,为革命事业多作贡献。在生活上则互相关照,过得幸福美满。
1931年3月25日,设在鼓浪屿虎巷8号的中共福建省委机关遭到破坏,包括梁惠贞在内的6位在家的同志不幸被捕。
感人故事
被写成小说传颂
在敌人的刑审室里,梁惠贞面对敌人各种刑具无所畏惧,在严刑拷打中守口如瓶,坚贞不屈。
1931年5月1日凌晨,厦门的上空传来一阵阵恐怖的枪声。这是国民党在执行死刑,被枪杀的是一个多月前抓来的共产党人。
梁惠贞也被五花大绑着站在3个“要犯”中间,枪声已经响起,敌人一再威逼,让她交出厦门地下党的名单。可她依然临危不惧,机智以对。当她知道敌人不可能放过她时,她无限怜爱地摸着自己隆起的肚子,好像在跟自己8个多月的孩子做最后的交流。
当刽子手提起枪,她忽然将手表摘下,对刽子手说:“这个表交给你,请你不要对着我的肚子开枪,对准我的脑袋吧!”
可怜这位即将为人母的女子,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幻想着丧失人性的刽子手会给自己的腹中之子留下一命!她应声倒下,成为革命史上悲壮的一页。那一年她26岁。
“姑姑的故事后来被写成了小说《小城春秋》,并吸引了一些读者前来老宅寻访。”梁如金说。
据了解,已故著名作家高云览于1956年创作的小说《小城春秋》,取材于1930年震撼中国的“厦门大劫狱”,书中描写的年代和事件正是海南籍革命先驱王海萍烈士担任福建省军委书记的时期(后任福建省委书记)。他是这次大劫狱的主要领导者,与时任福建省军委秘书的陶铸同志等5人组成破监委员会。这位福建早期党组织的杰出领导者,和夫人梁惠贞女士双双为理想而牺牲在厦门大地上。
《小城春秋》出版后,成为当时的畅销书。后来,由该书改编的同名电影也被评为中国电影1990年十大名片。
1951年,陶铸同志深情怀念昔日战友,曾专程赴海南岛看望王海萍家属和梁家时,带走了这张梁惠贞惟一留在世上的珍贵照片。
斯人之逝,精神长存!以梁惠贞为代表的五四新女性,她们是觉醒的第一代中国妇女,面对封建传统,她们奋起抗争,坚韧如古宅墙根长出的野草,顽强地爬上了厚重的石墙,苍翠欲滴,傲然挺立。 文\海南日报记者 陈怡
(来源:海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