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文化>>滚动新闻推荐

1911年黄兴主持"阳夏之战" 黎元洪效汉高祖拜将

2014年03月12日08:33    来源:长江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1911年黄兴主持"阳夏之战" 黎元洪效汉高祖拜将

黄兴与总司令部成员合影

1955年的拜将台 彭年 翻拍

位于武昌红楼前的黄兴拜将台纪念碑 记者彭年 摄

  档案

  首义广场“黄兴拜将台”

  创作者:未知 创作时间:1955年 落成时间:1955年

  武昌阅马场首义广场上,有一座宝剑形状的纪念碑,与“民国之门”的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红楼”、孙中山先生铜像、“彭刘杨”三烈士雕像一起,同位于广场中轴线上。这座纪念碑实际名为“黄兴拜将台”,老一辈的武汉人,习惯称之为“方尖碑”。见习记者郑汝可

  黄兴拜将台因何而来,几十年间又经历过什么?近日,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副研究员叶先培接受本报采访,讲述了它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缘起:

  黄兴主持“阳夏之战”

  黎元洪效汉高祖拜将

  “建造黄兴拜将台,不得不提‘阳夏之战’。”叶先培讲述,1911年10月,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后,清王朝调动大军,南下武汉,向汉口附近集结。为阻击前来镇压的清军,革命军10月18日起出战汉口。

  10月底,战役形势对革命军已非常不利,湖北军政府都督黎元洪请同盟会领导人之一黄兴由沪来鄂,主持军事。

  11月3日,黄兴来汉。黎元洪仿效汉高祖刘邦拜韩信为将的仪式,用木板搭建拜将台,举行拜将仪式,向黄兴授战时总司令印、旗和剑。

  “士兵们骑着马,围着广场转,挥舞着大旗,上书‘黄兴到’。”叶先培根据史料回忆,当年黄兴慷慨陈辞,军民革命热情为之高涨。

  因敌我力量悬殊,11月27日,汉阳失陷,前后共苦战41天,史称“阳夏之战”。

  “黄兴领导的阳夏保卫战,极大牵制了清军反扑革命军的主力,为各省独立、脱离清廷统治赢得了宝贵时间。”叶先培说,在革命军与清军奋战的这一个多月时间里,湖南、陕西、江西、四川等省先后独立,关内18省只剩4省效忠清廷。

  经历:

  历经4次重建

  1955年确定现有风格

  “最初的拜将台,只是临时搭建。”叶先培介绍,如今屹立在首义广场的拜将台,已历经4次重建。

  1928年,有关部门正式建亭立碑,在旧址上修八角形木亭,竖石碑,以作永久纪念。“整个碑体是西式的”,叶先培猜测,辛亥将领们大多有留洋经历,石碑的建造,大概仿照了华盛顿纪念碑一类的建筑。

  新中国成立前夕,亭毁碑损。1948年,武汉辛亥革命同志会人士对碑体进行了修复。

  1955年,在当时政协的提议下,武昌区人民政府在原址重建一高大红色水磨石纪念碑,并复原其上所有镌刻。碑座高2.7米,麻石构筑,呈八角形,四周环有铁链。修复之后,实际建筑的主体部分不再像“台”,而更像“碑”。但考虑到历史原因,“黄兴拜将台”的叫法沿用下来;碑正面也刻上“拜将台”三个大字,其下为“辛亥首义鄂军都督黎元洪任黄兴为总司令在此授印”两行小字,背面为“中华民国十七年十月十日辛亥首义同志会立”款识等。1956年11月,拜将台被列为第一批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2007年,首义广场改造。武汉市政府修缮原来的红色水磨石纪念碑,将底座改为石台,并搬迁到广场中轴线上。

  现状:

  设计者难寻

  拜将台快被淡忘

  记者询问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发现拜将台几次重建的设计者并未留下姓名。试图联系参与首义广场改造的湖北美术馆学院相关人士,也没有得到线索。

  如今,首义广场几经改扩建,已成为辛亥首义文化的集中展示区和市民休闲胜地。但市民和游客,很少在拜将台前驻足。

  叶先培告诉记者,2007年搬迁之前,拜将台靠近阅马场小学门口,学生们进进出出都能看到。辛亥纪念日,老师们都会带着学生献花圈,讲黄兴闹革命的故事。上世纪80—90年代,红楼里还曾陈列黄兴专馆。现在,拜将台所在的首义广场一侧,主要是绿化广场,“周围的树都比拜将台高”,拜将台不再是人们视线中心。

  “一些‘老武汉’,从小就与这些历史遗迹为邻,内心有一种崇敬感”,叶先培说,80年代武汉的老明信片中,常出现拜将台的照片,但现在,了解这段历史的人很少了。

(来源:长江日报)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