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文化>>滚动新闻推荐

二维码:线上导览让博物馆变得“触手”可及

2014年03月13日09:57    来源:海南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二维码:线上导览让博物馆变得“触手”可及

故宫推出的《胤禛美人图》IPAD应用页面 ■ 陶禹舟

  原标题:别拍照啦,扫二维码吧!

  对着手机喊一声“乾清宫”,不仅能马上收到图文介绍和语音讲解,还能透过屏幕观看周边3D实景;站在国博的人面鱼纹彩陶盆前,用手机扫描说明牌上的“二维码”,就能迅速了解到这件镇馆之宝的“前世今生”……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博物馆开始变得“触手”可及。

  微信应用彰显个性

  继微博之后,国内博物馆又纷纷开通官方微信。截至目前,已有百余家博物馆公众号上线,其中既有国家级博物馆,也有县区博物馆,甚至不乏行业博物馆和私人博物馆。在元旦刚刚上线的“微故”中,观众不仅能够第一时间知晓故宫相关动态,游览紫禁城内的标志性建筑和专馆,还可以和小伙伴们七嘴八舌聊故宫,报名参加线下活动。而通过“国家博物馆”的微信公众服务号,观众参观时,或扫描“二维码”,或发送展品编号,便轻松可享受“微信语音导览”服务,即使展览落幕后,也能虚拟参观,不断回味。

  除开通微信账号,很多博物馆还把目光转向了移动应用(App)。

  国博在2011年就推出了“文博任我行”,已有超过130万人次下载了这个应用。

  去年,故宫推出了iPad应用《胤禛美人图》,上线一周即达到15万次下载量;今年,故宫还将推出《清代皇帝服饰》《韩熙载夜宴图》《皇帝的一天》等一系列应用,以往只能隔着玻璃展柜远观的文物珍品,如今可置于掌中随意欣赏把玩。

  文物推广任重道远

  “虽然那时候3G都还只是一个概念,但我们认为,移动互联网技术一定会改变人们对服务与精神文化的需求。”国博社会教宣部主任黄琛说,早在2007年,国博就开始尝试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为观众提供服务。不过现在用手机给文物拍照的观众,远比拿来扫二维码的多,黄琛也承认,“现在很多展品还有待录制语音讲解,在观众中推广‘掌上服务’更是任重道远。”

  同样的,“微故宫”上线两月,关注者才两万,每天参观时使用“微信语音导览”的总人数,还远不及租用传统讲解器的多。故宫博物院“微故宫”项目负责人于壮坦言,“如何把故宫这么多建筑与浩如烟海的文物进行数字化,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由于观众反映目前3D实景内容过少,且有很多游人在镜头里,故宫正准备利用周一闭馆时间拍摄更为清晰、全面的3D实景,包括一些不允许进入的大殿内部陈设和目前尚未开放的西部区域,让观众能更好地虚拟游故宫。”

  学国博不能只学概念

  “掌上博物馆”,无论于博物馆本身,还是对广大观众,均是益处多多。然而,像国家博物馆这样的仍是少数,大多博物馆因为观念、资金等原因,虽说“触电”了,但只是摆了一个姿态,喊了一声口号。在微信上键入“博物馆”,即可搜出100多个公众账号。但关注后却发现,大部分账号内容单调,连文字、语音导览都寥寥无几,更别说线上课堂、虚拟展厅了。有些账号甚至开通后未上传或推送过任何内容,一片空白。

  对博物馆来说,能意识到新技术的重要性固然关键,但更关键的是如何利用新技术更好地为公众服务。“触电”新技术,开发新平台后,如何根据公众的需求,填充进丰富的内容,并及时进行数据更新,并推进多样化应用的开发,才能真正做到“文博任我行”。

(来源:海南日报)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