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文化>>滚动新闻推荐

读书:摆脱“不足5本”的悲观

2014年03月17日10:10    来源:科技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读书:摆脱“不足5本”的悲观

  两会期间,本报记者一个具有特色的“夹带”,就是针对代表委员做了一个小小的读书调查。数据出来后,说实话,当时的感受是:又失望又高兴。失望的是,因为最近几年连年的国民阅读调查显示国人人均年读书量不到5本这个数据,已深深印在了脑海里,但眼前接受调查的三分之一代表委员去年读书超过20本,这个数据完全与我们悲观的“预期”相悖;高兴的是,看到这个结果,立刻有些扬眉吐气:谁说中国人不读书了?

  采访中,不少代表委员有点不服气,不爱说话的莫言立刻就反诘记者一句:怎么就不读书了?国图副馆长陈力更是说,为什么总拿出这个数据吓人,怎么不去做一些促进和引导的工作,那样岂不是更好?

  一个数据,两个反问,成了我在两会上重要的收获之一。

  当前我国读书量偏少确实是不争事实,这不仅仅是调查所得出的结果,也是我们在生活中的普遍体会。但另一方面,我国区域差异巨大,相随的也是人口文化素质的不均衡。在经济发达、人口素质较高的城市,及科研、教育等领域中,“书虫”遍布。杭州的一项市民阅读调查中,就发现七成杭州人爱读书。而深圳,更是一个书香袭人的城市,去年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称号。

  但一段时期以来,人们普遍被“不足5本”这个可怕的数据笼罩着,陷入了失望和“严厉”的自我批评当中,甚至愤世嫉俗、痛心疾首,认为我们已经成了一个无知而浅薄的国度。不能说这是以偏概全,但也存在着极端情绪。就我两会之所见,那些聊起读书或眉飞色舞,或意犹未尽,或不吐不快,或滔滔不绝一发不可收拾的代表委员们,无不在向我传达出一种信息:爱书人还在,还这么多。

  不读书的人很多,爱读书的人也大有人在。——一位委员这样提醒我。看上去有些中庸,但我认为在读书的问题上,意义颇重。在社会风气的引导上,有时确实应该主张一点“隐恶扬善”的精神。一盆冷水固然可以起到刺激神经的“破坏”作用,但惊醒之后重要的是“建设”。作为媒体,也作为普通民众的一分子,我想是该摆脱这个可怕结论,建立起对读书信心的时候了。

  不才倒想建议,日后我们少谈些“数字”,多讲些读书的故事,多亲近一些爱书人,可好?

(来源:科技日报)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