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文化>>滚动新闻推荐

明清科举在天安门举行“金殿传胪”

2014年03月18日11:14    来源:深圳特区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明清科举在天安门举行“金殿传胪”

  上期提示

  “金凤颁诏”是明、清时期在天安门举行的最为盛大的典仪之一。颁诏分“登极诏”和“颁恩诏”两种。前者是老皇帝死后,继位的新皇帝于当天将继位原因和日期向全国宣告;后者是将册立皇后等重大庆典之事向全国宣告。宣告的文件称为“诏书”。

  “金殿传胪”

  天安门是明、清两代科举考试“金殿传胪”的地方。科举有乡试、会议、殿试三种。“殿试”又称御试、廷试,是把礼部在会试中选拔的“贡士”召进皇宫,由皇帝亲自主持在太和殿前进行的属国家最高一级的国家考试,是封建统治者选拔人才和笼络知识分子,维护其统治的一种手段。

  明朝初期的“殿试”,曾在承天门南金水桥畔设案考试,后移至黄极殿(今太和殿),清代在保和殿进行。

  这种考试每三年进行一次,时间一般在春季农历三月,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十分严格,进京应考的举人,首先要集中在大清门内东侧千步廊朝房,经礼部会试,考中后为贡士,又称为“中式进士”。只有取得贡士资格才能进宫参加“殿试”。

  “殿试”由皇帝亲自出题,考卷成绩由阅卷大臣打分,获得前10名的考卷,送皇帝亲自过目,考中的被赐予进士。

  列第一甲第一名者称为“状元”;

  列第一甲第二名者叫作“榜眼”;

  列第一甲第三名者是“探花”;

  殿试两天后,皇帝召见新考中的进士。考取的进士身着公服,头戴三枝九叶冠,恭立天安门前听候传呼,然后与王公百官一起进太和殿分列左右,肃立恭听宣读考取进士的姓名、名次。这就是“金殿传胪”。

  “胪”有陈列的意思,“传胪”就是依次唱名传呼,进殿觐见皇帝。

  据说,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皇帝亲御太和殿召见新科状元等人,不料这天传胪唱名时,获得这一年第一甲第一名的武进士徐开业与第一甲第三名的武进士梅万清没按时到班,因阙门未开误了点卯。可事有凑巧,与二人同住一区的第一甲第二名秦钟英等人均由阙门入宫。所以,徐、梅二人理由欠妥。按大清律典,延误到班要被斥革。后因皇上发恻隐之心,念二人系草茅新进之人,保全了二人的武进士头衔,允许再参加下一届的会试。这一年的新科状元就由秦钟英替补。

  考中的进士被皇帝召见后,礼部官员捧着“钦定”的写有进士姓名、名次的“黄榜”的,先放到午门前的龙亭里,再由鼓乐仪仗前导,抬出天安门,来到长安左门外,张挂在一个用芦席搭成的“龙棚”里(今南池子南口迤西红墙处),由名列榜首的新科状元率诸进士看榜。

  三天后,“黄榜”收回内阁封存。而后,顺天府尹(北京的地方官)给新中状元、榜眼、探花者插金花,披上大红彩绸,让他们骑马游街,最后用仪仗队接到城北顺天府衙门去饮宴,以谢皇恩。完毕,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真可谓“朝为田舍郎,墓登天子堂”,“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封建统治者就是这样用功名利禄来笼络读书人。当时,人们把考中进士比作“鲤鱼跳龙门”,把天安门前的长安左门称作“龙门”。考中进士被称作“登龙门”。

  晚清光绪时,由于新政,科举考试下令废除。在我国实行了1000多年的封建科举制度才被彻底废除。最后一次殿试是在光绪三十年(1904年)五月二十一日,这次殿试共取进士273名,状元为刘春霖。因为这是最后一次殿试,所以状元刘春霖也就成为古代科举制度的谢幕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贾英廷 著

(来源:深圳特区报)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