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宝斋书院 陈俊宇摄
封面瓷青纸,靛蓝素雅;内页手工宣纸,细薄光润;四孔装订,传统工艺——今年3月,首本藏书类线装期刊《藏书》悄然面世。
藏书这一私人之事,以出版物形式向公众介绍已不多见,《藏书》就是其中之一。中国文联主席孙家正在《藏书》序言中写道,“指示藏书与读书的门径”,讲明了该期刊的要旨。
《藏书》由华宝斋与《中国政协》杂志合作推出。谈及《藏书》,华宝斋书院院长蒋凤君告诉记者,“传承文化,惟书所系,即有《藏书》”。
一本期刊背后,凝结的是一帮藏书人共有的情结与戮力坚守。
梦想照进现实
见到蒋凤君是在全国政协礼堂西南厅的华宝斋书院。一进书院,扑面而来的是整齐排列的线装书,丝竹悠扬弥漫室内让人觅得安宁。历经4个多月的准备,《藏书》被摆上了书院的书架。
《藏书》编委阵容庞大,有全国政协副主席张庆黎等官员,也有古籍保护专家李致忠、收藏家韦力、文史研究学家止庵等藏书大家。期刊设置了“藏书求识”、“读书琐记”、“雪泥鸿爪”、“故老追怀”、“版本谈故”、“故纸遗闻”等栏目,收录全国藏书界专家的文章20余篇、各类关于藏书历史的珍贵图片百余幅。
对藏书界而言,这无疑是一次盛大的相聚。
蒋凤君,华宝斋创始人蒋放年的长女,就是那个“攒局”之人。
2004年,蒋凤君做了一份线装本的企业内刊,可惜持续时间不长。“当时就想着,以后有机会再做吧”,出生在书香世家的蒋凤君,受家风熏染,对藏书有着别样情结。
直到10年后,当初的梦想才变成了现实。当然,让梦想照进现实,离不开民间收藏古籍善本最多的藏书家韦力。
当蒋凤君提出办一本介绍藏书的期刊时,长期浸淫在藏书中的韦力自是同意相助。“大多数收藏者,都在选择文玩、字画等能直接算出价码的,藏书就显得小众,而藏书又是入手难度很大的一类收藏”,韦力一席话道出了原委,“关于收藏的期刊《藏书家》已经停刊,总是需要一份向大众普及藏书的刊物。”
选择作者、约稿组稿,这些事对韦力来说是得心应手。早前,他曾是《藏书家》的执行主编,有了做期刊的经验,“栏目设置就做了借鉴,找哪些作者、选择什么样的稿件也心里有数”。
按照韦力所说,“稿件力求去学术化,不要曲高和寡,要让读者觉得书是可亲近的;同时,必须是赏鉴性的研究。”付梓的《藏书》,既可跟随李致忠学习“阴影本造假之鉴”,也可看到作家止庵“藏周作人著作译本记”,可谓“有知识、有情趣、有感情”。
“ 藏书 ” 实为 “ 传 ”
韦力所藏的古籍善本,大部分都是线装书。在市面上,也会看到部分出版社出版的线装书,不过韦力对于这种做法并不是特别认同。他认为,这些线装书除了装帧是线装以外,无论从纸质到制版印刷,都没有遵照传统工艺。
但是,《藏书》绝对是韦力所认同的线装本。而这自然与出版方华宝斋密不可分——华宝斋既专业生产古籍宣纸,又运用传统雕版工艺和石印印刷技术,影印经、史、子、集等各类线装书籍。
《藏书》内页所选用宣纸是纯手工制作,先是经过斫竹(毛竹)、削竹、烤坯、断青、捆料、翻滩、椿料一系列步骤,在操纸之后,进行榨纸、晒纸、切纸,一张“薄若蝉翼,韧似丝绸”的宣纸就告完成了。
《藏书》印刷采用的石印技术,这项由德国人18世纪末发明的技术,19世纪30年代传入中国,著名的点石斋书局便是该印刷技术的沿用者。早在2000年,华宝斋就曾以石印技术复制举世闻名的《富春山居图》,并获得了大上海基尼斯总部颁发的“大上海基尼斯之最”。
“线装让书变活了,有了魂”,对采用线装本装帧《藏书》,蒋凤君给出这样的解释。韦力告诉记者,线装书是中国独有的一种书籍装帧形式,更符合东方人的审美情趣。藏书家、北京德宝拍卖古籍部负责人王建亭对《藏书》赞誉有加,“这是我见过装帧最精美的期刊了,没有之一。”
瓷青纸做的封面,让《藏书》显得沉稳内敛。
“父亲一直在致力传承与发扬民族文化,他留给我们的是厚重的精神遗产。”蒋凤君颇为感触。江南出生的蒋凤君,对“藏书”那是熟悉而又热衷,不论著名的杭州文澜阁、宁波天一阁、湖州嘉业堂,即便是寻常书香世家都有藏书楼,“都说诗书传家,这‘书’自是需‘藏’而‘传’啊。”
《 藏书 》 前景尤可期
“《藏书》会一直做下去吗?”记者抛出心中的疑问。
“在我们的设想中,是希望持续做这件事”,蒋凤君直言相告,“我们也希望有志之士加入这个行列。”
在蒋凤君的计划中,“藏书论坛”、“藏书会”将会随着《藏书》的面世而启动,相互成配合之势。同样,她也在寻求合作者。
首本《藏书》便是与《中国政协》杂志合作的产物。“作为一本机关刊物,《中国政协》算是文化味比较浓了,再者我与其总编辑也共通文化情结。”蒋凤君解释道。
“可能换一本文艺类的刊物合作,会有所不一样”,韦力曾投资《收藏家》,他明白其中滋味,也就有了隐忧,“机关内刊的审核角度与藏书毕竟相去甚远,在内容上多有自己不能掌控之处。”
《藏书》首印5000册,所有成本由华宝斋出资。当蒋凤君将做《藏书》的策划案递到华宝斋的现任掌舵者蒋山面前时,“弟弟自然是同意了我的想法”,只是蒋山偶尔也会说她是个“烧钱的主儿”。
如今,《藏书》已经进入三联、万圣、中国书店等实体书店。 “我们也希望去看看市场的反馈如何”,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并且一定要是实体书店,让读者能切身感受到线装书的魅力,这样才能吸引他们购买。”这本定价不菲的《藏书》,能否俘获读者,结论还有待时日。
商业与文人的理想主义,二者是“貌不合神也离”,蒋凤君也会为此纠结。“可是总得有人做这样的事情,对书、藏书最初的喜欢,变为情结,也就多了责任,就会去实实在在做点事。”蒋凤君不无感慨。
(来源: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