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文化>>滚动新闻推荐

《作品》杂志社社长:文学杂志一定要“求变”

2014年03月25日09:10    来源:南方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作品》杂志社社长:文学杂志一定要“求变”

  在文学期刊步履维艰的时候,由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办的《作品》杂志迎来了最新的改版。

  创刊于1955年的老牌文学杂志《作品》,在今年春天酝酿了一次“变革”。经过紧张有序的筹备,2014年3月号迎来全新改版。杂志的容量扩大到128页,从封面设计、内文版式、栏目设置到内容提供上,都焕然一新,引发广泛关注。《作品》杂志新任社长杨克表示:“我们会带着自己的思考,寻求属于文学杂志的广阔天地。对于文学杂志的命运,改,未必从此坦途,不改,必是陌路。我们选择办一份有文学理想和编辑光荣感的刊物。”

  据悉,《作品》杂志的改版引发了名家和大师的关注,首期创刊号中的“跨界”栏目刊发了著名汉学家、诺奖评委马悦然的中文小说,即将迎来的4月号,也将在“跨界”推出著名作家哈金的中文诗歌《诗四首》。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刘醒龙的短篇小说手稿也将在4月号的“手稿”栏目推出,以飨读者。

  新闻发布会现场,“跨界”的色彩也非常浓郁。画家美序通过十幅以《作品》杂志为灵感的沙画作品拉开序幕,歌唱家何政和本土新锐诗人高世现用音乐和诗歌为文学杂志呐喊。

  跨界 “手稿”与“民刊”做珍藏

  改版是一次全新的探索。在保持作品的高品质和纯粹性的同时,《作品》杂志打破陈规,尝试拓展文学的边界,突破文学刊物的固有版图,呈现文学表达的多样性。

  改版后的《作品》推出了具有创新性和探索性的栏目。其中的“手稿”栏目,将大篇幅发表作家的手写稿,并以复古的装帧风格和拉页的制作方式,为读者提供不一样的阅读体验。3月号青年作家李浩、4月号的茅盾文学奖得主刘醒龙的短篇小说手稿,都采用了可供读者裁剪下来装裱珍藏的独特设计。

  除此之外,《作品》还在杂志文学性上做出大胆的尝试。“文学不应只是小说家、散文家、诗人手中的活计,而是每个人与世界对话的载体。”新设的“跨界”与“博士论”这两个栏目,让文学与不同的领域实现跨越和对接,激发新的活力。“博士论并不限于文学博士之论,我们欢迎工程学博士、音乐艺术博士、法学博士、社会学博士……的文章或者关注社会民生,或立足人文历史,或穷究天文地理,只要不做八股之论。当然,我们也欢迎不具备博士学位,但真正的‘博学之士’为我们供稿。”《作品》杂志编辑王十月说。

  “跨界”栏目在3月创刊号就以汉学家、诺奖评委马悦然的中文小说,让读者了解外国作家眼中的中国文学。4月号,“跨界”栏目也将有重磅作家的作品——著名作家哈金的中文诗歌《诗四首》。“哈金一直在跨界,这和我们办刊的理念不谋而合。这次他用汉语写诗,是一次意味深长的跨界,是对母语的回归。”杨克说。

  “民间诗刊档案”栏目则是计划将国内有价值的民间诗刊一一辑录,不仅发表作品,还将图文并茂介绍刊物创办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对诗界民刊的结集呈现和记录,将成为当代诗歌史上具有价值的史料。”杨克说。

  创新 培养“文学新粤军”

  “我们会特别强调粤味,为本土作家开辟后花园。”杨克说。《作品》用好作品说话,在保证作品来源和质量的同时,专设“文学新粤军”栏目,继续秉持《作品》一直以来致力于培养本土创作生力军的优良传统,重点推介广东省内的青年作家。“我们一定要保证广东作家的作品,这个是我们的坚持。”杨克介绍说,3月号的文学新粤军推出的新人作家彤子,是广东佛山三水人。“她的作品粤味十足,大量粤方言和岭南风俗,给人异质化的阅读体验,在这岭南风味背后透露出对生死终极的关照。”杨克也预料有人会质疑广东新人作家的作品质量不高,对此杨克表示,这是一个培育的摇篮,这个栏目也代表了本土文学杂志的坚守和责任。

  除此之外,《作品》杂志还将在每期安排一篇海外华人的作品。在4月号,第十届澳门文学奖金奖、银奖诗作将在颁奖前在《作品》刊出并发表,这将是本年度的一件文学大事。说到作品的选择稿件标准,杨克告诉记者:“不要太纯粹的艺术探索,有些杂志在小众的探索上做得很好,例如《天南》杂志就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我希望《作品》能够更关注现实,我们会偏向与社会发生关系的作品。我们尊重原创性、艺术性,有创新精神。好看的作品都是我们青睐的,我希望《作品》的视野更开阔和包容。”

  ■链接

  省作协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吴伟鹏

  朝“百年老刊”目标前进

  《作品》从字面理解就是值得品味的心血之作,把心血之作呈现出来让大家评论。作家协会和《作品》杂志要朝百年老刊这个目标前进。

  做企业的要开百年老店,我们做刊物的,尤其我们做文学刊物,我们也要有这份执着和勇气。今年是我们《作品》近60年,到花甲之年。我们这次改版是向各界表达了我们脚步依然那么矫健。文学是人类的一种宣泄,人类生活的一种温暖,同时也是人生感悟的一种交流。所以不管社会怎么变,科技怎么发达,我们内心最踊跃的那一块必然是文学,只不过创作手段、表达方式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比如我们写短信,转发一个链接,发表一句话都是。

  我希望《作品》杂志要奉行三件事:第一,应该是新秀的摇篮,圆梦之地。第二,是名家的舞台,成为缤纷之地。第三,有读者的回音,成为心灵升华之地。为了做好这些事,我和《作品》同仁要三到:心到,用心做自己的杂志,用自己的善良,真善美去感化,去带动整个社会的真善美;眼到,要有宽广的眼界来看待这个世界,发现这个世界,回答世界给我们提出的关于文学的种种问题;手到,要勤奋,用我们手中的笔,用我们手中的资源、元素,完成社会的关注、期望,书写它,编辑它,出版它。

  广东省作家协会专职副主席、《作品》杂志社社长杨克

  让生命发光,让作品发光

  杨克认为,文学杂志一定要“求变”。扩展文学的边界成为改变的方向,跨界便是重要的尝试。“文学杂志不应只属于小说家、散文家和诗人,应该是每个人和这个世界对话的载体和平台。出于这个想法,我们欢迎任何行业人所写的文学文章,你可以是科学家、企业家、经济学家。”

  《作品》杂志要做到有发行量,受广大读者喜爱,我觉得在现在困难重重,虽然有这些困难,但不代表我们的理想是根本实现不了的,所以我们要努力,一步一步做,做到什么是什么。当年在上海《收获》杂志发表一篇文章,就成了著名作家了。当年秦牧先生在担任《作品》杂志主编的时候就说过:“谁的作品在《作品》杂志发表,他就是作家。我们希望延续下去,做这么多努力也是希望能够做出文学杂志的品牌,让生命发光,也让这些作家的作品发光。”

  南方日报记者 钟琳

  实习生 陈颂贤

(来源:南方日报)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