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协调员亨利·克雷尔来宁考察期间,对明城墙留下了“令人震撼”的评语。但在实地调查后,他也中肯地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城墙上的杂树杂草要全部清除,墙上的裂缝要及时修补、城墙周边不能再盖房子、已经毁掉的城墙不应再复建……8年过去了,如今的明城墙上,裂缝已基本修补完毕,杂树杂草也渐渐绝迹,但新城门却建了不少。
在很多文物保护专家眼中,多年来,明城墙的保护工作一直在推进,但在保护理念和管理机制上,依然还存在不少问题。其中,最具争议的便是明城墙沿线新建、复建的一批城门。
据统计,近10年来,明城墙沿线新开的城门有8座之多:其中,复建的城门有3座,分别是仪凤门、武定门、雨花门;新开辟的城门有5座:华严岗门、长干门、标营门以及中华门的东西侧门。据媒体报道,已消失半个多世纪的太平门也将开始复建……
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2012年8月国家文物局印发的《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规程(试行)》中,对申报项目的真实性、完整性提出了一系列明确要求。比如,围绕申报开展的保护、展示、监测和环境整治等工作,要按照“不改变文物原状”原则,最小干预,因地制宜,确保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展示利用的可持续性;一般不支持、不提倡复建历史上已毁损无存的文物古迹……
“一个遗产项目要申遗,首先要看它的原真性和完整性,所谓的‘完整’,必须是建立在遗产真实性的基础上。”该负责人表示,这些年新开的一批城门,尽管有城市扩张发展的现实原因,但依然可以看出在城墙保护理念上存在的认识误区,“很多人以为,只有把断开的城墙贯通起来才算是完整,这个思路不对。”
贺云翱举例说,明孝陵申遗时,包括东、西配殿在内的大量建筑在历史上都已被毁坏了,但当时并没有复建这些建筑,而是通过考古发掘和遗址保护展示出来,并在申报材料中进行了详细说明,最后照样成功申遗。要保证明城墙的原真性,应尽快划定申报世界遗产所必需的遗产区和缓冲区,“在该范围内,不能新增影响遗产真实性、完整性和环境景观的不协调建筑。至于历史上已经被拆毁的城墙、城门,只要地下遗址还在,可以做成遗址展示,不用重建或复建。
(来源: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