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在民族地区的文化保护和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片面强调保护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不强调增加各民族文化的共同性;二是对传统文化不分良莠、全盘保护,排斥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及现代科技、现代知识和现代理念等。对此,提出如下几点意见:
一、保护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与增强中华民族文化的共同性相结合
中华民族文化既有多样性的特征,也有共同性或同一性的特征。文化多样性是各民族认同的基础,文化的共同性或同一性是中华民族和国家认同的基础,也是有机联系各民族文化的纽带。保护多样性,主要保护各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要保护音乐、舞蹈、文学、戏剧、曲艺、杂技、雕刻、绘画、刺绣等传统艺术和手工艺等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共同性或同一性,主要是宣传各民族共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伦理观、世界观、国家观、民族观、法律观、知识观、公私观、义利观、苦乐观、荣辱观、幸福观、生死观、消费观、审美观等,掌握全国各民族共同的交际语言,增强现代意识和现代理念,使当代各民族的文化形成一种有内在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
但据我们调查,近些年来,部分民族地区宣传保护各民族的多样性的过多,宣传中华民族的共同性的太少,造成各民族意识增强,本民族的归属感强烈而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十分淡薄;维护本民族利益的意识比较强,维护国家统一的意识较弱。因此,必须正确处理多样性与同一性的关系,两者并重,不可偏废。
加强“四个认同”(即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是中央关于民族团结宣传教育的基本方针,是民族地区思想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各民族只有在认同祖国、认同中华民族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和睦相处、共同繁荣发展。而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的基础是文化,也就是说,只有认同中华文化,才有可能认同祖国和认同中华民族。要使各民族真正认同中华文化,就必须采取措施,加大力度宣传中华民族文化的共同性。
二、保护优秀传统与建设现代文化相结合
近些年来,由于过分强调保护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有些民族地区甚至认为越传统越好,越原始越能吸引游客,有些地区甚至将违反现代法律的陈规陋习也继承和保护,造成部分民族的文化保守观念过强,排斥现代文化和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严重影响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建设。
当前我国边疆民族地区发展水平低和问题较多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现代文明素质和文化水平较低,传统观念和宗教意识强烈,许多民族保留较多的以农业为基础的传统文化模式,这种模式与工业化和信息化为基础的现代社会不相适应,严重阻碍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建设。部分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竞争意识淡薄,积累和再生产观念缺乏,宗教意识浓厚以及轻利保守的价值观,与商品性、竞争性、开放性为主要特征的现代社会不相适应。
追求现代化是各民族的共同愿望与诉求。实现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就必须引领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换,加快现代文化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和传播当代先进文化,使各族人民崇尚科学理性和文明进步,反对愚昧无知和迷信,以现代知识、现代科技、现代理念、现代生活方式、现代思想、现代精神、现代价值代替落后的知识体系和观念体系,使各民族成为具有现代文明素质的人。
三、促进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增强国家认同和中华民族文化共同性的重要途径。
从民族史的角度来看,中华民族是从多元到一体的逐步融合的历史,没有历史上的几次民族大融合,中华民族就不可能形成,中国也不可能长期保持统一和完整。从民族分布的角度来看,历史上的民族大迁徙和大融合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居住形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不可分的整体。从文化史的角度来看,世界上流传至今的各种文化,都是经过长期文化交流而相互吸收对方的文化而累积形成的。从体质人类学的角度来看,无论是哪一个民族,其血缘和文化的来源都是多元的。当代汉族有大量的少数民族的血缘和基因,少数民族也有汉族的血缘和基因,各少数民族间血缘和基因也相互渗透。因此,应该加大力度宣传历史上和当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现象。
从历史上看,一个地区文化越单一,保守性和排他性也越强,社会和文化发展也就越慢;而开放的、多种文化交流的地区,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也较快;凡是文化繁荣发达的地区大多是文化多元共存和文化交流发达的地区。历史上的中国新疆古称“西域”,曾经创造过灿烂的古代西域文化,这与历史上多种文化共存和交流分不开的。
总的来说,无论是世界各国的文化,还是国内各民族的文化,都应该相互交流,相互尊重,和谐相处,取长补短。通过交流,不断创新和发展自己的文化,不断丰富和繁荣中华民族文化。
(作者 何星亮)
(来源:人民政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