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国土司遗产打包申遗 有助维护民族文化多样性传承
近日,湖南、湖北、贵州三省最具代表性的土司遗址联合申报2015年世界文化遗产。有关专家表示,此次申遗不仅有可能使湖南和贵州实现世界文化遗产零的突破,还对维护民族文化多样性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土司是中国边疆的官职,元朝开始设置,用于封授给西北、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部族头目。本次三省联合申报的土司遗产包括湖南省永顺土司城遗址、湖北省唐崖土司城遗址、贵州省海龙屯遗址。三处遗址分布于湘鄂黔交接地区,现存遗址类型包括土司城遗址、土司军事城址、土司官寨、土司衙署建筑群、土司庄园、土司家族墓葬群等。这些土司遗产是13到20世纪推行土司制度的产物,见证了我国古代西南地区的管理智慧。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苑利介绍说,此次申遗有利于维护民族文化多样性传承,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苑利说:“土司作为一种特殊制度在我们国家的历史还是很悠久的,那么这次土司遗址的申遗我觉得主要的意义有这么两点。第一点呢就是申遗能成功的话,它就结束了湖南啊贵州啊他们没有世界遗产这样的历史。那么第二点呢就是土司是少数民族的一种管理方式,那么它本身就保存了文化的多样性。尽管地上的土木结构大多已经没有了,但是遗址本身通常还保存的比较完好,这样对保护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次申报的湖南、湖北、贵州的土司联合遗址,是土司制度下人类文明和文化的代表性载体。特别是湖南永顺土司城遗址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历史最悠久的古代土司城遗址。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所长陈同滨介绍说,这些文化遗址的文化含义并不是建筑和艺术方面的,其重要意义在于代表了各民族和谐相处的模式。“这次申遗有一个特点,就是土司遗产本身它在物质上、建筑技术、建筑艺术上的形象并不是很突出。它不像西湖山水大山大水,形象很突出。也不像元上都那个城址在草原上,这个形象也很突出。它包含的意义是什么呢?它不在于建筑艺术和技术的水平,而在于它承载了当年一种管理模式的信息。这种管理模式给当时的无论是中央政权还是地方的民族都带来了一个和谐相处的可能。”
据悉这个项目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主导,目前三个土司遗产考古挖掘工作都已经完成。正式递交文本后,今年7月世界遗产委员会专家现场考察评估。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在大会上正式表决。
目前,我国有45处世界遗产,仅次于意大利居于世界第二位。一旦此次申遗获得通过,湖南和贵州都将实现世界文化遗产零的突破。而在今年6月的第38届的世界遗产大会上还将对中国大运河申遗等项目进行表决。
(来源:国际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