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文化>>滚动新闻推荐

《民国吃家》忆民国大家吃货本色 吁美食回归传统

2014年03月29日21:34    来源:中国新闻网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民国吃家》忆民国大家吃货本色 吁美食回归传统

  中新网重庆3月29日电(记者韩璐)“不管是在民国还是现代,在吃或者吃相上,人都是平等的。”29日,食家兼诗人、《舌尖上的中国》美食顾问牟真理携新书《民国吃家》回到故乡重庆,在精典书店与读者分享民国名人们的“美食地图”。

  袁世凯、蒋介石、张学良、胡适、鲁迅、谭延闿、郁达夫、张爱玲……一串民国年间响当当的名字,在牟真理的笔下,隐去人们熟知的政治家、作家等身份,成为各有喜好的“吃家”。

  “在民国,慈禧的清炖鸭子脱下鸭皮游上了袁世凯的餐桌;胡适用东兴楼的酱爆鸭丁,嫩滑酱香了鲁迅一生的才华;谭延闿的祖庵鱼翅,在南京的上空鲜亮腴滑地飞翔;张大千用恋爱的火候软炸着扳指儿,香酥脆嫩了十八岁的仕女……”书中,牟真理用一个名人代表一个菜系,记录大师们对美食的向往。

  “我写民国食家,是想试图通过这些名人和他们所吃的菜,来呈现这个时代的一种文化。”牟真理说,书中的12位名家有不同的美食生活,“食物能表达他们生活中最接地气的一面”。

  “写民国名人吃东西,是想用一个载体找回失落的味道。”牟真理告诉中新网记者。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虽然物质匮乏,但饮食却是很真实的。所有的东西都是本味。现在虽然烹饪手段进步,但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和大面积的土地污染,人们在物质追求上的急功近利,让那些传承了几千年的美食出现倒退。”牟真理说。

  “现在餐馆的食物离‘美食’越来越远。厨师的食材在消失后,靠大把鸡精、味精来征服食客的口味。”虽然是两家餐厅的老板,但牟真理并不喜欢在餐厅吃饭。从南方到北方,从国内到海外,吃过各式珍馐的牟真理始终觉得最好吃的菜是妈妈做的,最好的食材是时令食材。

  “我在北京很多年,但从不吃北京的挂面,所有的挂面都是从重庆寄过来的。因为家乡的面是用太阳晒干的,而北京的挂面是机器烘干的。”在60年代出生的牟真理眼中,寻找食物本来的味道不仅是一个美食家对食物的要求,更像一种无法割舍的情怀。

  “吃一只霜打过的萝卜,尝一口刚刚摘下的椿芽,喝一碗不加鸡精的高汤。试过之后,就会明白古人为什么说民以食为天。”牟真理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人,在闲暇时下厨做一顿饭,体会“人与食的缱绻深情”。

(来源:中国新闻网)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